留学海归毒鸡汤:没人知道你是谁,你才知道你是谁
总以为自己出国留学归来在国内就能大干一番事业,然而却不得不在现实的打压下低下了头...于是你开始怀疑自己,开始变得焦虑,变得迷茫,变得不知所措。当初留学的决定真的做对了么?留学圈的朋友圈里充满着形形色色的创业故事,很多人都很优秀,可这种优秀你能复制么?看完主页君带来的这篇文章,或许你能清楚的认识自己。
From 张一驰
微信号:diaosiyichi
微信号:diaosiyichi
一
2016年5月31日,我又一次乘坐航班的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只不过这一次我买的是单程机票。而上一次买过的与美国相关的单程机票还要追溯到2006年我第一次去美国上学的时候。今年回国,和很多海归一样,怀揣着一份理想,抱着一份憧憬,我想回国做些事情。 虽然在美国开广告公司创业失败,但是回国我想做的还是广告。因为太热爱了。回国没多久,我就开始着手注册公司的事情。
庆幸的是,国内现在的政策允许我使用虚拟地址,且不需要拿出注册资金。通过会计公司几千块钱就把这事儿搞定了。(有了第一次创业失败的经历,回国后再次创办公司,我在钱这件事上非常谨慎)。我声势浩大的写了一篇公关稿来宣传自己要做的事情。这个方法倒也确实吸引到了一些目光。 很多人会问,回国干嘛那么急着做公司?其实现在回想,主要原因有几点:
1. 回国前,就有很多创业圈的朋友联系到我,说国内有市场需求。根据我接触到的一些创业圈的朋友们,大家都说他们有项目型,咨询类型的营销策划服务需求。创业公司也付不起月费式的广告公司。当然,最主要的是,很多朋友都是一个圈子里的,大家都表示对于这样的潜在合作机会感兴趣。
2. 在美国创业失败后,我自己也是有点儿着急,希望可以快点找到事情做来证明自己。但是当时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着急。只是知道自己的拼劲儿十足。
3. 其实回国前我就咨询过很多国内广告圈的前辈。他们都说如果我想继续做广告的话,就去找一家广告公司打工。他们当时给我的建议都很中肯。不过,我没有听前辈们的劝,还是毅然决然的走自己的路去做自己的公司了。
二
我给公司起名字叫“反客为主”。上海广告圈的一位前辈在朋友圈分享过我的文章后,便有人马上讽刺的说:还想反客为主,先入乡随俗吧。评论的这个人貌似在我公众号的后台也说过类似的话。 嗯,为了尽快的入乡随俗,回国后我便马不停蹄的和各种公司聊。有些人在我回国之前便表示过对合作感兴趣,不过在我回国后却很难约上了。有些约上了的创业公司,聊了,甚至聊了不止两三次,但是到了谈到款项的时候,便也就止步了。也有聊的不错的创业公司,但是时机不巧,也碰不上合作的机会。
当然了,最令人难忘的是,也有过给某知名教育机构提案的机会。是通过朋友的关系,有的这次机会。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精心准备了提案:结果大领导在不屑的听完提案后任性的说这个项目先不做了。然后也就没什么后续了。 当然了,这些事情很多人会告诉我,这在国内太正常了。是啊,我也觉得正常。况且,与第一次创业相比,我至少确保让自己没有犯第一次创业时候同样的错误。但是眼瞅着三个月下去了,一个项目都没做成,我心里不光是着急,甚至开始没底了。不仅仅是因为没有项目做,没有钱赚的缘故,关键是觉得大把的时间都没有合理的,有效率的使用,感觉时间,青春都在悄然间就被消磨掉了。
三
在没有活儿干的日子里,有网红经济公司的人来找过我邀请我去做全职网红;也有人找过我,说有创业项目,缺一个年轻的,有个性的人来做 CEO;还有很多丰富多彩诱人的,酷炫的,好玩儿的可以赚名气,赚钱的机会。我很感激。只不过这里面跟我想做的营销策划,广告有关系的事情并不多。 我那段时间真的很困惑。困惑的时候,没活儿干的日子,我就埋在屋子里写东西,研究国外的广告案例。你看我的公众号的话,我也在公众号里写了一段时间广告营销案例分析。虽然也没什么阅读量,但是我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我还是真的喜欢看广告。 但是这样下来,我开始怀疑自己。这是一种我前所未有过的自我怀疑:我虽然喜欢看广告片,喜欢读营销案例,可是我是否真的适合做营销,做广告呢?这个问题让我一下子心里没了底。我开始迷茫,不自信。创业上的失败,感情上的失败,让我最难受的不是丢掉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而是让我开始质疑自己多年来形成的信仰,自信,能力,自己27年来所支撑我自己精神的那一根根立柱。难道我一直是在自欺欺人吗?一个人要是开始连自己都不相信了,那就真的有点儿可怕了。
四
感谢几位广告圈前辈的引荐,我有幸去参加了几家公司的面试。其中一家是我前合伙人的老东家,Nike的御用广告公司:Wieden + Kennedy(简称 W+K)。我去拜访了W+K上海office。W+K策略部的老大,英国人Rob是个很W+K风格的广告人:风趣幽默,没有架子,说话不拖泥带水。
他看过我做过的东西后不留情面的告诉我,我做过的案例思路不够清晰,做的策略太散。然而面试的点睛之笔却是他一针见血的指出我最需要做的事情是重拾自信。W+K 是我最崇拜的广告公司之一,能够在那里工作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梦想。Rob后来也非常慷慨的向我伸出了橄榄枝,但是由于地域以及个人原因,我没有选择留在上海。 我面试的另外一家公司,也是我现在工作的公司,在北京,叫Serviceplan。我在美国的时候没有听说过,Baidu一搜索才知道这家公司的大客户是BMW。北京的一位广告界的前辈介绍我与这家公司策略部的老大Vera认识。Vera和Rob的看法一样,认为我需要更踏实,更严谨的做事情。重新开始。 9月18日,我入职,如果算上十一长假,到现在也有一个多月了。
五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朋友们说我创业创了一圈又回去作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了。其实他们说对了一半儿,我确实是成了大北京千万上班族中的一分子,只不过我的日子并不是朝九晚五,而是朝五晚九。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和自己有过很多很多次对话,我经历过很多个无眠的夜。迷失方向的我觉得找回自己,认识自己,重拾自信没有什么捷径,只能通过最平凡最踏实的方式来沉淀自己。北京的节奏本身就快,所生存的社会本身就浮躁,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再让我去找回自己,认识自己,重拾自信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毕竟过去的10年是生活在相对单纯的美国。 和在美国创业时候一样,我严格规定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5:30起床,10:30睡觉。
之所以早起,出于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我不喜欢拥挤,我家住在北五环边上,每天早晨我乘坐的6:01分开往惠新西街南口的地铁就已经没有座位了,如果坐稍微晚一些的地铁有时候根本就挤不上去;另一个原因是我严格要求自己去健身。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晚上7点-8点的黄金健身时间对我来说是不现实的。朋友在世贸天阶附近开了一家 Crossfit。地理位置对我来说非常便捷,我每天早晨7:30都会让自己在那里被“虐”上一个小时。然后再去上班。
严格的作息让我不再感觉是在这快节奏的城市里与时间赛跑了,反而让我觉得时间就在我的掌控之中。早晨的训练可以让我每天去工作前调整好状态:精神充沛,阳光自信。我们都喜欢在健身房里的用手机相机拍照来记录自己优美的肌肉线条;我也是。但是,对我来说,比拍照更有诱惑力的是:看着镜子里那个每天早晨累到趴在地上,快撑不住的,咬牙切齿尝试去做完训练任务的自己。每天早晨,通过挑战自己意志与身体的极限,我在慢慢的重新拾起自信,重新找回自己。 晚上10点钟,我会准时在卧室的地上铺张垫子:打坐。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让自己心静下来,调整状态,以便增加睡眠质量。
六
如果说2015年的我,轰轰烈烈,风风火火的跟了一把创业风,很自信;那么2016年的我,恰恰相反,不断的在质疑自己曾经所深信过的很多美好的东西,不自信。因为内心深处又觉得自己所坚持的很多东西是没有错的,于是自己在不断的训找新的方法和机会试图去证明。 没人知道你是谁,你才知道你是谁。(原话:没人认识你是谁,你才认识你是谁 - 上海灵智精实广告 首席创意馆 - 孙二黑)。这是我看到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很多留学生回国后,可能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你的学校,你的经历,你的故事,都是你的财富。但是这笔财富就像货币一样,不是可以轻松拿回国使用的。把国外的经验价值应用在国内,需要一个换汇的过程。这个换汇的过程有多长,有多复杂,可能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知道。 留学生毕业后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发展,毕业后是自己创业还是找个公司上班,这些都因人而异。我想也许换个人,换个留学生,我做的事情没准也就成了。但是我最想分享的是做事儿不能太急,还是得踏实。 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80后,90后如何有思想,无论互联网创业是如何火爆,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有能力,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走总是没错的。我一直觉得,没有当过将才便顺利当上帅才的人不是身边充满帅才就是自己是个绝世奇才。留学圈的朋友圈里充满着形形色色的创业故事,很多人都很优秀。但是更多的留学生还是选择了就业而非创业。后台总有同学给我留言说自己想创业的事情。我把我创业的经历分享在这里。希望多少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几年前我妈就跟我说:事缓则圆。可是我这个人也许是激情过盛,也许就是头脑简单,这些年做事情步骤走的都太快了。摔了这么多跟头,是得缓一缓了。
七
每天早晨6点01分我准时登上那趟开往惠新西街南口方向的地铁5号线,准时与那些比我还要早,还要准时坐在地铁上的那些人们会和,一同准时的进入北京这座城市。
11站,
37分钟,
我对视着镜子里面的自己,
没人知道我是谁,
我思考,沉淀,逐渐,
开始知道我是谁。
37分钟,
我对视着镜子里面的自己,
没人知道我是谁,
我思考,沉淀,逐渐,
开始知道我是谁。
1 个评论
人生本没有意义,但我们要给人生一个目标,及时这个目标是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