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癌末期,没恒心的懒人如何高效地学习?
今天收到了 coursera(著名的在线教育网站)发来的提醒,machine learning 的课已经上到第六节了。我到现在连课程的介绍页面都还没有打开。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过去多年失败的学习经历。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跟我一样:
总是对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学一下?今天计划学一下插花,明天看人家跳钢管舞觉得好玩想去学跳一下。但最终什么都没学会。
K 记我从 16 岁开始,因为从小就研习日本文(man)化(hua),立志要学好日语,五十音图从那时候就背起来,中途还认识了不少日本朋友,也有专门报读过日本初级班,并且交了钱去上课,但到目前为止,还基本停留在"你好"“请多多指教”(新标准日语的第一册第一课)的基础上,后面学到的通通忘记。如果把日语比作我最喜欢的人,那我和他的距离就是“近在咫尺,远在天边”的既视感。
学音乐,很小的时候,强迫我妈给我买了个电子琴,后来我妈嫌贵没有请老师,然后我就以没老师学不好为由没学会过;
上大学参加了架子鼓的班,因为在宿舍用鼓槌练习节拍的时候被室友嫌弃,遂放弃;
还学过声乐、拉丁舞,结果到现在还是唱歌五音不全,跳舞四肢僵硬。
学运动,从小到大几乎保持着十二万分的鸡血,开始了我对各类运动的探索: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甚至足球都有玩过,结果样样不精,或者学个几个月就半途而废。
唯一算是有点了得的,是长跑和攀岩。长跑是因为参加了探险队要训练,跟一帮大老爷们跑山练出来的,其实主要是那会儿探险协会的男生身材不错,可以考虑成为发展对象;攀岩就是因为大家说你特别有天分,所以才坚持了下来。
其他我学过的东西还有很多:曾经一度想自学编程和网页制作,也想成为 PS 高手,赚点外快,买过两本扫描书回来写写画画,听说写书法可以修心养性,每次装腔作势都把墨水和毛笔带上。
自从有了在线教育的网站,我每次打开都有一种探索外星生命的冲动:enroll 了 MOOC 好几个课程、计划把 TED talk 分主题全部看完,好好学学管理学,保不准还考个 mba,或者自己买 arduno 回来,在家做个小小 workshop,结果到现在没有一件事成的。
到最后,我终于学会了一点:自己是个没有恒心,没有耐性,拖延症末期的超级大懒虫,不可能通过按部就班的“自学”来 get 新技能。平时买一大堆书,也是买的多看得少,每次搬家都特别伤心要花一大笔运费。以至于将近 30 岁的人了,还是很多东西都不会,在一天到晚除了看书就在看书的孙先生面前一直都抬不起头来做人。
但是,我最近跟我的师兄吴宝沛(网名:非言语,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进化心理学的专家,翻译《猿猴的把戏》,最近准备出版一本从进化角度谈情说爱的书。)的聊天中,有了新的启发。
我们都从中山大学心理学毕业,走上了不同的路,宝沛师兄说:如果他遇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很想搞清楚为什么,于是会去查文献,做研究,刨根问底,搞出个所以然,就是希望找到 why;我如果遇到一个感兴趣或实际的问题,搞不明白,就会特别想去了解如何去解决它,于是也会去做调查,问朋友,搜资料,然后想着怎样用一个实际的行动或产品来解决这个问题。我非常佩服师兄的学识和对问题的远见,反观自己工作三年,实际上已经把心理学的知识抛弃了。
师兄说,在他看来,我也没有离开心理学界,是把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到工作中。
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确实,我在学识上不如师兄或孙先生这样的学者,但也有一种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通过真正在实践中学习,适合那些和我一样没耐性,没恒心和懒惰的人。
总结一下这些快速学习的方法,分享给跟我同样懒惰和做事没恒心的学习者:
A:Learning by doing
------------------------------------------
如果你想学一个东西,那么就开始找一件事情来做吧!
举例:艺术翻译
我曾经担任过广州三年展的志愿者,主要的工作是协助策展人、艺术家辅助策展以及艺术画册的翻译工作。诚恳地说,做之前我对当代艺术以及那些阳春白雪的概念知识约为零,但开始做翻译后,我开始去了解这些艺术作品以及展览主题。其中一个分会场是关于中东的记录短片,因为这事,我去翻维基、google,开始认识石油战争,开始了解巴勒斯坦人在国际社会上“离散”的困境;通过翻译关于后殖民的内容,逐渐对所谓的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这些“不能吃”的概念有了认识。当时,我印象很深刻,带着第一次翻译的作品去见策展人高士明,我跟他讨论了一些细节的部分,我自己的理解以及困惑的地方,后来听说他觉得我做得还不错,真是现学现卖。
这个经历很有趣,通过翻译,我自己学习了这部分的英文表达方式,也对当代艺术的流派,历史,以及展览的整个环节要素,有了粗浅的认识。后来我也有偶尔接一些活,帮朋友的艺术杂志做一些小翻译,比如土耳其双年展的介绍等,已经变得驾轻就熟。
活动策划:
我在乐岛最开始的工作,是做真人图书的活动策划。现在大家都知道我早期是真人图书的策划人和负责人,但最开始的时候,其实我就只是听说过“human library”这几个字。然后被告知两周后要做第一场的小型真人图书活动。于是我自己翻阅官网和国外的资料,了解整个组织的认识,了解国内其他地方的组织情况(说实话,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什么机构组织过这个活动),去香港参加活动取经,和同事讨论,编写出了第一本中文版的《真人图书操作指南》。做的过程中,从策划设计、找嘉宾到做回顾,全过程都是我跟同事现学现卖。后来做出来反响不错,我们在 4 月份又做了一场比较大型的,300 多人参加的真人图书活动,效果很好。后来这个操作指南不断完善升级,到现在已经指导了全国 30 多家荒岛图书馆,举办了超过 300 场的真人图书活动。
做活动这件事情上,没有比自己亲自完整执行一次活动更好的导师了。
同样的道理,我也用在学习视频制作、公司经营、课程设计、公众演讲上。
Tips:记住,最好的老师都是姓“干”的!
B:给自己一个难到没朋友的任务
---------------------------------------------------------
举例:学英文
在中学就读的时候,我们的入学测试是大学四级的考试题,当时我自己的分数相当难看。然后高一的听力就一直是大学六级还有托福的听力题,语速很快,非常难;英文除了正常课本,还要背新概念英语。老师也没有多讲解,就让我们做。到了高三,准备高考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做高考的听力练习,感觉那个速度真的慢如龟,而且题目真的很弱智。我们的平均分基本都在 110 分左右(150 分满分)。后来我知道,我的学校是全广东省英文成绩最好的学校,每年英文都是第一名。除了因为学生本身底子好,这种“先难后易”的练习方法,也起到关键作用。
活动策划
在工作中,我的学习也是这样的曲线。一个好的活动,应该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而且如果是新手,应该有人带你。但在我们公司,有时候一上来就是几百人的大活动,信不信由你,有很多时候都是由 2-3 个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做主要的执行工作。更夸张的时候,我们会被要求 10 天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执行一个过百人的中型活动。
长跑
因为报名参加了 1 个半月后的半程马拉松,已经 1 年多没运动的我买了跑鞋,每天强迫自己在寒风中去操场跑步,周末自己去拉练。在从来没有练习超过 10 公里的情况下,把半程跑了下来。
Tip 2:“给自己一个难到没朋友的任务”,往往是一种快速学习和成长的好方法。
C:约牛逼朋友聊天
---------------------------------------
最近发现,跟各个行业内非常懂行的朋友聊天,也是懒人快速学习的技巧。因为作为初学者,你对各个领域所知不多,而在该方面做到很“牛”的朋友就是你最好的老师:他们会把多年学习的东西咀嚼消化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吐出来。你需要准备的只是带着好问题,和一双耳朵,就可以快速地了解到某个领域的精髓。他们也会给你推荐很棒的学习材料和书。
而一般我的学费就是请他们吃一顿饭。
举例:新媒体营销
前段时间跟一位很久没见的做新媒体营销的大佬吃饭,最近听说赋闲在家,自己捣鼓创业项目,他给我展示了自己做微信号,拿着他的 4 台手机跟我讲了如何做“社群经济”,然后给我推荐了几个运营得不错的号以及《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部好电影。
D:问问题
------------------------------------------
对于你要学习的内容,把它拆解或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然后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抛出来,比如知乎,朋友圈或特定的知识群组,找到合适的地方,问对的问题,会很快得到答案。
E:列书单
---------------------------------
要去好好上一门课很难,但拿零碎的时间看看书总是可以的吧。对于懒惰的学习者,好的做法不是做计划,而是让自己随时暴露在要学的材料上面。比如孙先生的手机屏保,就是要先学习 3 个单词,才能解锁。这样每天都会反复接触到这些单词。
我的做法是去找这个领域的一个好书的书单(豆瓣上有时候就能找到),然后把书一口气买下来,把这个月的休闲读物都换成同一个系列的东西。还有一些比较厉害的人,他们会系统读某个作者的所有文章或书。
即便你没心思读书吧,那好,可以刷微信公众号。你要刷就把这个领域的人常看的公众号,从最新一直刷到 1-2 年前的内容。用平时坐地铁,等位吃饭的时间,系统刷一下,也是一种快速学习的方式。
F:思考如何应用
-------------------------------------------
有些人在看书的时候就真的只在看书,看完书是书,自己是自己。作为跟金鱼一样没记性,完全啃不了大部头的人,表示看书就只能记住个大概意思,有时候连作者名 / 书名都记不住。
对我来说最学进去的书,是我可以把书中的理论知识结合到一个实际生活的例子,也就是经过自我加工的信息。心理学上的研究发现,和自己相关的信息或是情绪唤醒强烈的信息形成的记忆是更容易提取的。
举例:读书
《设计心理学》系列是讲述物品设计的心理学,里面有提到在产品设计中需要位置和使用逻辑是一致的。比如操作盘上面的按键方位是所操作的物体的方位的,要屏幕向右翻页,不可能让按钮向左。我想起我家的灯的控制开关,之所以经常按错,就是因为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根本没考虑方位,厨房和厕所的灯紧挨着,彼此位置又没任何逻辑关系,如果是好的设计,应该在最接近厕所的位置安装厕所灯,在厨房入口安装厨房灯,才很好运用这个原理。
《免费》是 Chris Anderson 继长尾理论的又一力作,里面提到了很多免费的模式,其实是通过第三方付费来实现。对我来说,一直很困扰去给普通人解释我所在的荒岛图书馆的商业模式,因为外人看来,我们做的图书馆以及活动都不对用户收费,看上去完全是非盈利组织,如何成为商业公司?其实我们是采取第三方收费的模式,所以其实我们用了一种“免费”模式,来运营商业,我就可以很好地给人解释这一观点了。
Tips:一边学习,一边思考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知识就会进入你的口袋。
G:加入学习者社区
------------------------------------------------------------------------------------------------------------------------------------------------------------------------
最近我加了两个特别高大上的读书群,群友都是各种领域有建树的人,关键是都很爱读书和读了很多书,于是经常看他们在讨论,感觉到自己学识浅薄,无法讨论,于是就很认真开始恶补了。每次想偷懒刷刷微信的时候看他们又在讨论某些有趣的书,就会默默地打开豆瓣阅读或者手上的书。另外我还加入了另一个读书互助监督会,群友都是大学生,互相监督早晚读书,我是表现最差的之一。但老是不打卡这个朋辈压力也是相当大,久而久之觉得每天学习一点点,打个卡,也是有点小虚荣的。
Tips: 加入社区,形成监督机制,可以互相帮助学习和成长。
当然,我这些粗浅的学习经历比起我那些自学了 n 国语言,或者学贯中西的学者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不过常常也有朋友抱怨自己经常加班,没有时间学习。但根据我观察,像在投行、500 强做管理的朋友、还有那些每分钟都是在和时间比赛的创业者,都有很好的看书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有朋友说过,人跟人的差别就主要看下班后的几个小时都在干嘛。所以用忙啊,加班啊,应酬多啊做借口了,好好学习吧。
加了个油!
来源:知乎日报(keledoll梁嘉歆)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过去多年失败的学习经历。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跟我一样:
总是对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学一下?今天计划学一下插花,明天看人家跳钢管舞觉得好玩想去学跳一下。但最终什么都没学会。
K 记我从 16 岁开始,因为从小就研习日本文(man)化(hua),立志要学好日语,五十音图从那时候就背起来,中途还认识了不少日本朋友,也有专门报读过日本初级班,并且交了钱去上课,但到目前为止,还基本停留在"你好"“请多多指教”(新标准日语的第一册第一课)的基础上,后面学到的通通忘记。如果把日语比作我最喜欢的人,那我和他的距离就是“近在咫尺,远在天边”的既视感。
学音乐,很小的时候,强迫我妈给我买了个电子琴,后来我妈嫌贵没有请老师,然后我就以没老师学不好为由没学会过;
上大学参加了架子鼓的班,因为在宿舍用鼓槌练习节拍的时候被室友嫌弃,遂放弃;
还学过声乐、拉丁舞,结果到现在还是唱歌五音不全,跳舞四肢僵硬。
学运动,从小到大几乎保持着十二万分的鸡血,开始了我对各类运动的探索: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甚至足球都有玩过,结果样样不精,或者学个几个月就半途而废。
唯一算是有点了得的,是长跑和攀岩。长跑是因为参加了探险队要训练,跟一帮大老爷们跑山练出来的,其实主要是那会儿探险协会的男生身材不错,可以考虑成为发展对象;攀岩就是因为大家说你特别有天分,所以才坚持了下来。
其他我学过的东西还有很多:曾经一度想自学编程和网页制作,也想成为 PS 高手,赚点外快,买过两本扫描书回来写写画画,听说写书法可以修心养性,每次装腔作势都把墨水和毛笔带上。
自从有了在线教育的网站,我每次打开都有一种探索外星生命的冲动:enroll 了 MOOC 好几个课程、计划把 TED talk 分主题全部看完,好好学学管理学,保不准还考个 mba,或者自己买 arduno 回来,在家做个小小 workshop,结果到现在没有一件事成的。
到最后,我终于学会了一点:自己是个没有恒心,没有耐性,拖延症末期的超级大懒虫,不可能通过按部就班的“自学”来 get 新技能。平时买一大堆书,也是买的多看得少,每次搬家都特别伤心要花一大笔运费。以至于将近 30 岁的人了,还是很多东西都不会,在一天到晚除了看书就在看书的孙先生面前一直都抬不起头来做人。
但是,我最近跟我的师兄吴宝沛(网名:非言语,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进化心理学的专家,翻译《猿猴的把戏》,最近准备出版一本从进化角度谈情说爱的书。)的聊天中,有了新的启发。
我们都从中山大学心理学毕业,走上了不同的路,宝沛师兄说:如果他遇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很想搞清楚为什么,于是会去查文献,做研究,刨根问底,搞出个所以然,就是希望找到 why;我如果遇到一个感兴趣或实际的问题,搞不明白,就会特别想去了解如何去解决它,于是也会去做调查,问朋友,搜资料,然后想着怎样用一个实际的行动或产品来解决这个问题。我非常佩服师兄的学识和对问题的远见,反观自己工作三年,实际上已经把心理学的知识抛弃了。
师兄说,在他看来,我也没有离开心理学界,是把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到工作中。
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确实,我在学识上不如师兄或孙先生这样的学者,但也有一种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通过真正在实践中学习,适合那些和我一样没耐性,没恒心和懒惰的人。
总结一下这些快速学习的方法,分享给跟我同样懒惰和做事没恒心的学习者:
A:Learning by doing
------------------------------------------
如果你想学一个东西,那么就开始找一件事情来做吧!
举例:艺术翻译
我曾经担任过广州三年展的志愿者,主要的工作是协助策展人、艺术家辅助策展以及艺术画册的翻译工作。诚恳地说,做之前我对当代艺术以及那些阳春白雪的概念知识约为零,但开始做翻译后,我开始去了解这些艺术作品以及展览主题。其中一个分会场是关于中东的记录短片,因为这事,我去翻维基、google,开始认识石油战争,开始了解巴勒斯坦人在国际社会上“离散”的困境;通过翻译关于后殖民的内容,逐渐对所谓的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这些“不能吃”的概念有了认识。当时,我印象很深刻,带着第一次翻译的作品去见策展人高士明,我跟他讨论了一些细节的部分,我自己的理解以及困惑的地方,后来听说他觉得我做得还不错,真是现学现卖。
这个经历很有趣,通过翻译,我自己学习了这部分的英文表达方式,也对当代艺术的流派,历史,以及展览的整个环节要素,有了粗浅的认识。后来我也有偶尔接一些活,帮朋友的艺术杂志做一些小翻译,比如土耳其双年展的介绍等,已经变得驾轻就熟。
活动策划:
我在乐岛最开始的工作,是做真人图书的活动策划。现在大家都知道我早期是真人图书的策划人和负责人,但最开始的时候,其实我就只是听说过“human library”这几个字。然后被告知两周后要做第一场的小型真人图书活动。于是我自己翻阅官网和国外的资料,了解整个组织的认识,了解国内其他地方的组织情况(说实话,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什么机构组织过这个活动),去香港参加活动取经,和同事讨论,编写出了第一本中文版的《真人图书操作指南》。做的过程中,从策划设计、找嘉宾到做回顾,全过程都是我跟同事现学现卖。后来做出来反响不错,我们在 4 月份又做了一场比较大型的,300 多人参加的真人图书活动,效果很好。后来这个操作指南不断完善升级,到现在已经指导了全国 30 多家荒岛图书馆,举办了超过 300 场的真人图书活动。
做活动这件事情上,没有比自己亲自完整执行一次活动更好的导师了。
同样的道理,我也用在学习视频制作、公司经营、课程设计、公众演讲上。
Tips:记住,最好的老师都是姓“干”的!
B:给自己一个难到没朋友的任务
---------------------------------------------------------
举例:学英文
在中学就读的时候,我们的入学测试是大学四级的考试题,当时我自己的分数相当难看。然后高一的听力就一直是大学六级还有托福的听力题,语速很快,非常难;英文除了正常课本,还要背新概念英语。老师也没有多讲解,就让我们做。到了高三,准备高考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做高考的听力练习,感觉那个速度真的慢如龟,而且题目真的很弱智。我们的平均分基本都在 110 分左右(150 分满分)。后来我知道,我的学校是全广东省英文成绩最好的学校,每年英文都是第一名。除了因为学生本身底子好,这种“先难后易”的练习方法,也起到关键作用。
活动策划
在工作中,我的学习也是这样的曲线。一个好的活动,应该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而且如果是新手,应该有人带你。但在我们公司,有时候一上来就是几百人的大活动,信不信由你,有很多时候都是由 2-3 个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做主要的执行工作。更夸张的时候,我们会被要求 10 天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执行一个过百人的中型活动。
长跑
因为报名参加了 1 个半月后的半程马拉松,已经 1 年多没运动的我买了跑鞋,每天强迫自己在寒风中去操场跑步,周末自己去拉练。在从来没有练习超过 10 公里的情况下,把半程跑了下来。
Tip 2:“给自己一个难到没朋友的任务”,往往是一种快速学习和成长的好方法。
C:约牛逼朋友聊天
---------------------------------------
最近发现,跟各个行业内非常懂行的朋友聊天,也是懒人快速学习的技巧。因为作为初学者,你对各个领域所知不多,而在该方面做到很“牛”的朋友就是你最好的老师:他们会把多年学习的东西咀嚼消化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吐出来。你需要准备的只是带着好问题,和一双耳朵,就可以快速地了解到某个领域的精髓。他们也会给你推荐很棒的学习材料和书。
而一般我的学费就是请他们吃一顿饭。
举例:新媒体营销
前段时间跟一位很久没见的做新媒体营销的大佬吃饭,最近听说赋闲在家,自己捣鼓创业项目,他给我展示了自己做微信号,拿着他的 4 台手机跟我讲了如何做“社群经济”,然后给我推荐了几个运营得不错的号以及《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部好电影。
D:问问题
------------------------------------------
对于你要学习的内容,把它拆解或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然后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抛出来,比如知乎,朋友圈或特定的知识群组,找到合适的地方,问对的问题,会很快得到答案。
E:列书单
---------------------------------
要去好好上一门课很难,但拿零碎的时间看看书总是可以的吧。对于懒惰的学习者,好的做法不是做计划,而是让自己随时暴露在要学的材料上面。比如孙先生的手机屏保,就是要先学习 3 个单词,才能解锁。这样每天都会反复接触到这些单词。
我的做法是去找这个领域的一个好书的书单(豆瓣上有时候就能找到),然后把书一口气买下来,把这个月的休闲读物都换成同一个系列的东西。还有一些比较厉害的人,他们会系统读某个作者的所有文章或书。
即便你没心思读书吧,那好,可以刷微信公众号。你要刷就把这个领域的人常看的公众号,从最新一直刷到 1-2 年前的内容。用平时坐地铁,等位吃饭的时间,系统刷一下,也是一种快速学习的方式。
F:思考如何应用
-------------------------------------------
有些人在看书的时候就真的只在看书,看完书是书,自己是自己。作为跟金鱼一样没记性,完全啃不了大部头的人,表示看书就只能记住个大概意思,有时候连作者名 / 书名都记不住。
对我来说最学进去的书,是我可以把书中的理论知识结合到一个实际生活的例子,也就是经过自我加工的信息。心理学上的研究发现,和自己相关的信息或是情绪唤醒强烈的信息形成的记忆是更容易提取的。
举例:读书
《设计心理学》系列是讲述物品设计的心理学,里面有提到在产品设计中需要位置和使用逻辑是一致的。比如操作盘上面的按键方位是所操作的物体的方位的,要屏幕向右翻页,不可能让按钮向左。我想起我家的灯的控制开关,之所以经常按错,就是因为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根本没考虑方位,厨房和厕所的灯紧挨着,彼此位置又没任何逻辑关系,如果是好的设计,应该在最接近厕所的位置安装厕所灯,在厨房入口安装厨房灯,才很好运用这个原理。
《免费》是 Chris Anderson 继长尾理论的又一力作,里面提到了很多免费的模式,其实是通过第三方付费来实现。对我来说,一直很困扰去给普通人解释我所在的荒岛图书馆的商业模式,因为外人看来,我们做的图书馆以及活动都不对用户收费,看上去完全是非盈利组织,如何成为商业公司?其实我们是采取第三方收费的模式,所以其实我们用了一种“免费”模式,来运营商业,我就可以很好地给人解释这一观点了。
Tips:一边学习,一边思考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知识就会进入你的口袋。
G:加入学习者社区
------------------------------------------------------------------------------------------------------------------------------------------------------------------------
最近我加了两个特别高大上的读书群,群友都是各种领域有建树的人,关键是都很爱读书和读了很多书,于是经常看他们在讨论,感觉到自己学识浅薄,无法讨论,于是就很认真开始恶补了。每次想偷懒刷刷微信的时候看他们又在讨论某些有趣的书,就会默默地打开豆瓣阅读或者手上的书。另外我还加入了另一个读书互助监督会,群友都是大学生,互相监督早晚读书,我是表现最差的之一。但老是不打卡这个朋辈压力也是相当大,久而久之觉得每天学习一点点,打个卡,也是有点小虚荣的。
Tips: 加入社区,形成监督机制,可以互相帮助学习和成长。
当然,我这些粗浅的学习经历比起我那些自学了 n 国语言,或者学贯中西的学者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不过常常也有朋友抱怨自己经常加班,没有时间学习。但根据我观察,像在投行、500 强做管理的朋友、还有那些每分钟都是在和时间比赛的创业者,都有很好的看书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有朋友说过,人跟人的差别就主要看下班后的几个小时都在干嘛。所以用忙啊,加班啊,应酬多啊做借口了,好好学习吧。
加了个油!
来源:知乎日报(keledoll梁嘉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