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还没有人用「直男」这个词。
两周前,我和朋友们踢了一场球赛。
中场休息间隙,Blake 发来微信,我跟他说我正在踢球。
我录了一个大家围坐在草地上休息喝水的小视频发给他,然后补充说明了一句“钢铁直男局”。
聊天很自然地在我们互发“哈哈哈哈”之后告一段落。中场休息结束后,我又继续进入到球赛里,开开心心。
直到好几天后,我重新想起这一件小小的事情来。
我发现在我发送“钢铁直男局”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已经在内心里把自己和“直男”分离开来了。
这很有趣,我作为一个异性恋男生,却在那一刻近乎本能地认为自己不属于“直男”的群体,
这让我开始思考,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首先,我在百度上,按年份搜索了「直男」这个词,然后发现了一些比较有趣的现象。
2005.1 - 2006.1
百度上没有任何一条关于「直男」的词条。
2006.1 - 2007.1
关于「直男」的词条有 4 个,其中一个是有人在百度知道上问“直男是啥意思”,回答是:“不是同性恋的男人.........应该,也许.我觉得...”
2013.1 - 2014.1
关于「直男」的百度词条终于突破 10 页。
2014.1 - 2015.1
排名在第 6 位的词条是来自豆瓣的一篇帖子,标题是《凤凰男和直男癌有什么联系》?
这篇帖子的第一句话就向我们介绍了“这个新兴词汇(指直男癌)于2014年6月末出现于豆瓣与微博”。
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直男」这个词,在「直男癌」的挟持下,开始慢慢地染上了贬义色彩。
今天,在百度上搜索「直男」,会显示 1800 万个结果。
在最开始,直男仅仅是一个用以形容异性恋男性的客观符号。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LGBT 群体生活在一个长期被压迫与歧视的环境中,他们唯有自己发明许多暗语来保护自己的秘密。
其中一个暗语是「Bent」,这个本意是“弯曲的”的词,被英国人首先用以代指同性恋男性。
到了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有一位博士在写一本男同性恋者访谈录的时候,用了一个短语「go to straight」,形容那些从同性恋变成异性恋的男性。
这位博士这样运用,是想表达他觉得这些改变性向的男性是走了一条“又直又窄的路”,也就是说他们迎合传统价值观去了。
「直」与「弯」这对大家如今耳熟能详的词,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
它们平静地作为一个群体符号,走过了剩下的 20 世纪,然后闯入了中国的互联网。
于是,事情就开始起了变化。
“我男朋友真的很直男。”
这句话放回 10 年前,估计大家都看不懂。
首先看不懂的是,在这句话里,「直男」成为了一个形容词。
而即使大家知道了应该把这当作是「名词作形容词用」来看,也大概搞不清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情绪。因为在当时,「直男」还是个没有情绪的词语。
而现在,这句话的意思于我们而言可谓一目了然——这个人在埋怨她的男朋友不够体贴、温柔、浪漫等。
不够体贴、温柔和浪漫的异性恋男生被拎出来,他们的特质被泛化成了整个「直男」群体的特质。
然后,「直男」这个词在意思发生改变之后,也进一步从一个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群体符号,变成了一个略带贬义的形容词。
不知道 YSL 是什么?直男。
穿格子衬衫?直男。
女朋友发烧了只会让她多喝热水?直男。
……
虽然时至今日,许多情况下都是说者无心,但是严格来讲,「直男」这个词每被使用一次,其实就意味着异性恋男性被共同藐视了一次。
这句话放回 10 年前,估计大家都看不懂。
首先看不懂的是,在这句话里,「直男」成为了一个形容词。
而即使大家知道了应该把这当作是「名词作形容词用」来看,也大概搞不清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情绪。因为在当时,「直男」还是个没有情绪的词语。
而现在,这句话的意思于我们而言可谓一目了然——这个人在埋怨她的男朋友不够体贴、温柔、浪漫等。
不够体贴、温柔和浪漫的异性恋男生被拎出来,他们的特质被泛化成了整个「直男」群体的特质。
然后,「直男」这个词在意思发生改变之后,也进一步从一个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群体符号,变成了一个略带贬义的形容词。
不知道 YSL 是什么?直男。
穿格子衬衫?直男。
女朋友发烧了只会让她多喝热水?直男。
……
虽然时至今日,许多情况下都是说者无心,但是严格来讲,「直男」这个词每被使用一次,其实就意味着异性恋男性被共同藐视了一次。
不过,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以及我身边的大部分男生,都不会有这么愤愤不平的想法。
相反的是,我们这群直男也在潜移默化中,近乎无意识地接受了「直男」这个词的新含义。而且,还会非常自觉地用这个评判标准,来审视自己、区分他人。
所以,渐渐地,在异性恋男性群体中,也开始划分出「直男」和「非直男」的阵营。
这大概就是我在开头提及的那个片段,之所以会发生的原因。
而「直男」这个词变质之初的表现,是女生将其直接用来做贬义词形容某个男生。
如今的男生,好像已经开始接受由女性话语权为主导所以建立起来的一套评价体系。
类似的词还有「求生欲」、「小奶狗」、「小鲜肉」等词语。
女性话语权,看起来好像真的崛起了。
甚至在崛起的过程中,好像还有一些矫枉过正,形成一种不太健康的状态。
有一次,我在 YouTube 上看见一个女生视频博主用略微尖刻的语气,聊着怎样在社交软件上通过看男生自拍挑选值得勾搭的男生。她说:
“男生自拍角度如果是俯角的话,那一定是毫无情趣的蠢直男。”
“男生自拍遮住嘴,那一定是他的嘴巴不好看啦。”
“男生自拍背景是酒店,而他又穿着浴袍,那肯定就是想约炮啦。”
……
我无法想象如果互换角色,一个男生说出:“女生自拍角度如果是 xxxx 的话,那一定是个绿茶婊。”的话,会遭到怎样的抨击和指责。
在许多情况下,女生在面对男性话题时,似乎都有比较自由的发挥空间;而男生在面对女性话题时,越来越需要步步为营。
这样的状况让很多男生觉得颇为不公。
相反的是,我们这群直男也在潜移默化中,近乎无意识地接受了「直男」这个词的新含义。而且,还会非常自觉地用这个评判标准,来审视自己、区分他人。
所以,渐渐地,在异性恋男性群体中,也开始划分出「直男」和「非直男」的阵营。
这大概就是我在开头提及的那个片段,之所以会发生的原因。
而「直男」这个词变质之初的表现,是女生将其直接用来做贬义词形容某个男生。
如今的男生,好像已经开始接受由女性话语权为主导所以建立起来的一套评价体系。
类似的词还有「求生欲」、「小奶狗」、「小鲜肉」等词语。
女性话语权,看起来好像真的崛起了。
甚至在崛起的过程中,好像还有一些矫枉过正,形成一种不太健康的状态。
有一次,我在 YouTube 上看见一个女生视频博主用略微尖刻的语气,聊着怎样在社交软件上通过看男生自拍挑选值得勾搭的男生。她说:
“男生自拍角度如果是俯角的话,那一定是毫无情趣的蠢直男。”
“男生自拍遮住嘴,那一定是他的嘴巴不好看啦。”
“男生自拍背景是酒店,而他又穿着浴袍,那肯定就是想约炮啦。”
……
我无法想象如果互换角色,一个男生说出:“女生自拍角度如果是 xxxx 的话,那一定是个绿茶婊。”的话,会遭到怎样的抨击和指责。
在许多情况下,女生在面对男性话题时,似乎都有比较自由的发挥空间;而男生在面对女性话题时,越来越需要步步为营。
这样的状况让很多男生觉得颇为不公。
但事实上,女性的话语权真的有看起来的那么乐观吗?
最近身边发生的三件事情,让我发现,我们也许是被网络骗了。
第一件事来自一个女生的分享。
她告诉我,从小到大,家里人其实对她都特别宠爱,在整个成长历程里,她都不会觉得家人偏爱弟弟。
直到她和弟弟都长成了 20 几岁的成年人后,有一天,她看见爸爸妈妈和弟弟在商量着搬新家。
他们围在一张桌子前,桌子上摆着几个楼盘的宣传单。
这个女生很自然地想加入到大家的讨论里。
但是一起讨论了二十分钟后,她很快发现自己每次给完意见之后,爸妈都会问一句“弟弟觉得呢?”,然后以弟弟的意见为导向继续推进。
而这个房子,在未来明明是他们一家人一起住的。
第二件事是,
去年,我在一个小乡镇里,吃了一顿入伙饭。
这顿入伙饭设在这户人家新建起来的小别墅中,主人家邀请了大概 30 个亲戚朋友一起来吃这顿饭,设了四张大饭桌。
我到得比较早,然后看见主人家的男人们都坐在客厅里喝茶聊天,而几位阿姨和姐姐则分别在厨房做菜,或者在饭厅布置。
我妈让我去帮他们的忙,但坐着喝茶的其中一个叔叔说:“不用啦,这些事情让她们几个女人弄就行了。”
而这句话也得到了刚好路过的他的妻子的赞成。
还有一件事是,
前段时间,微博上爆出了关于某些地方开设「女德班」的新闻。
在新闻的采访里,无论是学生的家长,还是被送过去的学生,都认为开设这样的「女德班」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而就在那段时间,我陪着妈妈跟另一个阿姨喝茶。
阿姨聊起了这件广受抨击的事情,但说辞却是:
“这么好的事情,不知道他们在骂什么,我都想让我孙女过去。”
这三件事让我意识到,或许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都习惯性地把视野放在了互联网中,而互联网又会把许多小众的事情放大,让我们觉得那就是社会的常态。
但事实上,在互联网之外,在社会的各个夹缝与角落里,依然有许多古旧保守的思想,正在根深蒂固地存活着,这些思想影响着基数庞大的人群。
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接触不到这个人群而已。
甚至,即使是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似乎比较乐观的现象,也可能只是消费主义催生的假象而已。
国家统计局曾经在 2015 年做过一份《中国网购用户调查报告》,里面提到了一些论点:
1、女性对网购的兴趣比男性浓厚。
2、女性的消费习惯受网购的影响相对较大。
3、网购已成为女性日常生活中消费的新常态。
从这个侧面,结合过往诸如“女神节”、“双 11”等购物节中商家更热衷于瞄准女性消费群体的事实来看,
有没有可能,女性在网络上的话语权看起来更多,在一定程度上是商品社会有意而为之的结果?
在大部分的主流媒体平台上,男性和女性共同生活在一个被第三方力量建构而成的环境里,这个环境里充斥着的更多是迎合女性的内容。
于是,女性话语权在这个环境下,看起来像是崛起了。
回到关于「直男」的讨论里。
或许,在这个词变成了贬义词而且深入人心的过程中,其实不是男生开始接受由女性话语权为主导建立起来的一套评价体系,
而是男生和女生,都无意中接受了由商品社会主导的评价体系。
简单而言,在「直男」这个词的演变历程里,是一家又一家渴求流量的品牌和媒介迎合了女生想要吐槽男生的情感需求,然后推着它前进了。
但既然事已至此,我反而觉得,「直男」作为贬义词还是很有存在的必要。
它的价值在于,给一部分男性提供了一个“女性似乎拥有了过多话语权”的感受,或者说是现象。
这样的现象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冲击我们的认知,不断地制造着话题,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思考与讨论当中,从而让我们明白现实中还有太多需要努力改变的地方。
我们需要它作为一颗石头,击入水中,让涟漪波及越来越广阔的水域。
或许,在这个词变成了贬义词而且深入人心的过程中,其实不是男生开始接受由女性话语权为主导建立起来的一套评价体系,
而是男生和女生,都无意中接受了由商品社会主导的评价体系。
简单而言,在「直男」这个词的演变历程里,是一家又一家渴求流量的品牌和媒介迎合了女生想要吐槽男生的情感需求,然后推着它前进了。
但既然事已至此,我反而觉得,「直男」作为贬义词还是很有存在的必要。
它的价值在于,给一部分男性提供了一个“女性似乎拥有了过多话语权”的感受,或者说是现象。
这样的现象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冲击我们的认知,不断地制造着话题,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思考与讨论当中,从而让我们明白现实中还有太多需要努力改变的地方。
我们需要它作为一颗石头,击入水中,让涟漪波及越来越广阔的水域。
文章来源:我要WhatYouNeed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