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中国学生还拼?外国学生被爆使用兴奋剂成瘾!只为得个好成绩!
昨天,一条名为#美国中学生滥用聪明药#的微博上了热搜。
这条缘起于Netflix纪录片《药瘾》的热搜,揭示了一件让人无比震惊的事情:美国中学生为了适应高压学习竞争,争先服用一种名为阿得拉的“聪明药”。
这条缘起于Netflix纪录片《药瘾》的热搜,揭示了一件让人无比震惊的事情:美国中学生为了适应高压学习竞争,争先服用一种名为阿得拉的“聪明药”。
阿得拉-利他林,是一种专门用来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药物。其效果类似于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兴奋剂。服用后,会为以前没感觉的事物而感到有趣,并体现出专注。但与此同时,药物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心率会上升,消化系统抑制等。
就是这样有极强副作用的药物,被美国学生称为:“大学可卡因”。
服用过药物的学生们表示:“在服用完药物后,我突然可以集中精神了,连书写都变得整齐。”
就是这样有极强副作用的药物,被美国学生称为:“大学可卡因”。
服用过药物的学生们表示:“在服用完药物后,我突然可以集中精神了,连书写都变得整齐。”
“大脑活跃起来,身体有了活力。”
可以彻底将精神集中在某些东西上,忽略掉其他事物。
阿德拉是完美学生的标配
有学生说,如果你想又瘦又美,想拿高分的同时还可以出去玩,那就服用阿得拉吧!
如果你想要平衡学习与生活,又有充足的时间去备战高考,那就去服用阿得拉吧!阿得拉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阿得拉可以让你变成完美的学生!
据一位学生介绍道,在身边的人服用阿得拉后,不仅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与玩耍,还富余出两倍半的时间去备战高考。
在如此巨大效果的诱惑下,美国不少学生都选择服用阿得拉。而一些不甘落后中学生,也“半被迫的”服用起“聪明药”。于是,服用阿得拉已经成了大家见怪不怪的现象。几乎每个学生都在服用。
由于服用现象过于普遍,纪录片披露出一项惊人的数字:在短短几十年中,服用兴奋剂的儿童数量急剧攀升;
1990年,约60万儿童服用兴奋剂,
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激增到350万。
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激增到350万。
对此,美国教育学家指出,由于社会激烈竞争逐渐激烈,孩子从胚胎时期便站在起跑线上,学生们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父母们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孩子,从怀孕期间给孩子听莫扎特,幼童时争取幼儿园位置,小学时接触特定体育运动,各类课程培训...这样对孩子很容易培育出人力资本价值的焦虑感。
这些,几乎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孩子一上高中或者大学,就会服用阿得拉。来缓解自身带来的压力与焦虑。
“聪明药”带来的副作用
服用聪明药的代价是巨大的。它有很多的副作用:心血管风险,成瘾性,精神病发作风险,甚至对没有精神病历史的人也是如此。
由于药物成瘾性非常大,已经有学生到了不服用阿得拉就没办法工作的地步。
同样的,由阿得拉引发的身份认同危机感,会让学生产生自我认知混乱。他们无法分辨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是服药后完美的自己,还是没有服用药物时废物的自己。
但聪明药真的管用吗?
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实验结果,这些药物和安慰剂对学习提升并无区别,并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唯一不同的是,服用阿得拉,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以为自己表现的很好。而当感觉到自己可以出色的做某件事的时候,会提高你做这件事情的动力和信心。即使不是具体意义上的提高智商,但也是另一种方式的增强。
但问题是,如果只是心理作用的话,一群学生服用副作用如此强大的药物只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真的值得吗?
一个接受采访的学生对此表示道:看到周围所有的人都服用兴奋剂,相互斗来斗去,只是为了提高成绩。这让我开始对高等教育这种东西不抱幻想了。
一个接受采访的学生对此表示道:看到周围所有的人都服用兴奋剂,相互斗来斗去,只是为了提高成绩。这让我开始对高等教育这种东西不抱幻想了。
在聪明药和其映射的高度竞争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感觉被迫要超越自己的可能性去进步。
在这样的焦虑与自我逼迫中,我们可能无法再停下来仔细的思考与欣赏周边的事物。这样的代价,是我们愿意付出的代价吗?
在这样的焦虑与自我逼迫中,我们可能无法再停下来仔细的思考与欣赏周边的事物。这样的代价,是我们愿意付出的代价吗?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2 个回复
丑小鸭25 - 关注我 就给你们介绍
赞同来自:
aleale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