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骂罗振宇,但请不要嘲笑那些依旧热爱学习的人

最近,罗振宇又被骂了。

说到罗振宇(罗胖),人们总是分不太清他和罗永浩(老罗)。
 
WeChat_Image_20190107135958.jpg

图源:知乎

这说明在广大人民心中,两个老罗,差不太多。

姓氏一样,体型一样,而且都熬鸡汤。

要说有差别,就是罗永浩(老罗)是卖手机的,罗振宇(罗胖)是卖“知识”的,卖概念的。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01.jpg

图源:微博

2015年,罗振宇许下“宏愿”,要连办二十年的跨年演讲会,陪伴有上进心的中国人辞旧迎新。

逛逛过去的2018-2019“时间的朋友”演讲会,正是第四场。

但罗胖今年熬的鸡汤,疗效并不好。他翻车了。

有人把他和当下最热的权健划上等号。他们说:

“中年人听罗胖的跨年演讲与老年人买权健的营养保健品,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于是,罗振宇和束昱辉被看作同一类人。

一个是保健品传销“老大”,一个是是营销号教头;

一个贩卖健康,一个营销焦虑;

一个专攻中老年男女,一个忽悠楞头青年。

“罗辑思维”里那些让人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语音和视频,就像是保健品的一粒粒胶囊,

一个拿来续命,一个拿来续未来。

但其实都是骗人的东西,没什么卵用。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05.jpg

图源:微博

但是,报道权健的丁香园说:“这种比喻对权健的要求太低,对罗振宇的要求太高了。”

罗振宇也侧面做出回应: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07.jpg
 
罗胖把自己比作卖健身卡、和买书的人:你们减不下来肥,学不会知识,难道要来怪我吗?

对于罗胖的辩解,有人替他声援,有人不屑一顾。

早在2017年,就有人写过《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和最近很火的《罗振宇的骗局》基本上是同一篇。

文中,作者把罗振宇的“知识付费”比作一种骗局。因为罗胖深知在当今社会中,青年人对成功求之不得的焦虑,所以他“对症下药”,向人们兜售一种精神慰藉的药剂。

用了它,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取得进步,从而产生一种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实际上,一段时间下来,就会发现这是一种错觉。

但是,罗振宇真的如文章、如人们口中所说的那样,和权健一样不堪吗?

罗胖到底是不是骗子?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12.jpg
 
罗振宇是个电视人

罗振宇出生于安徽芜湖,1990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93年进入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攻读硕士,而后攻读博士。

在大学当过三年老师、又念完博士后,他进入中央电视台。从《中国房产报道》到《经济与法》再到《对话》,他做过不少节目。

08年离开央视的他,加入“第一财经”,成为《中国经营者》的主持人。

在节目中,他要求把结束语改为他的个人脱口秀,而这种形式和后来的《罗辑思维》几乎一模一样。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15.jpg

图源:搜狐

罗振宇是个创业人

从央视离职后的罗振宇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2012年,随着新媒体浪潮的袭来,罗胖打造的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在优酷开播。首期节目在优酷平台上的播放量就达870多万次。

“罗辑思维”同名微信公众账号也在同一天开通运营。每天推送一段罗胖本人的60秒语音,分享生活感悟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19.jpg
 
从2012年开播至去年停更,《罗辑思维》长视频脱口秀已积累播出了205集,在优酷、喜马拉雅等平台播放超过10亿人次,也制造了大量现象级话题。

大家没时间看书没关系,罗胖帮你看,罗胖讲给你。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22.jpg

图源:新华社

2014年,他将“罗辑思维”打造成一个品牌,核心是微信公众号,而且效果非常好,可以说是火爆。

《罗辑思维》的创始主编杜若洋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那会儿“做一个事儿爆一个事儿,做一个事儿爆一个事儿,那个感觉太爽了!”

从那以后,罗振宇的个人品牌被树立起来。

2016年,他创立知识付费社区“得到"app。通过语音+图文的方式,提供付费知识服务。

“得到”app发布1年后,营收超过1亿,2年后用户超过2000万。

而《罗辑思维》也在去年3月停更,转为音频节目,在“得到”上进行日更。

“罗辑思维”的成功,也是罗振宇的成功。而这种成功所带来的变现也让罗胖从一个电视人变成了一个商人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26.jpg

图源:微博

罗振宇是个商人

其实从去年开始,对罗振宇的骂声都不绝于耳。

但无论人们怎么骂,罗胖似乎都不在乎。因为你在骂他的时候,他已经转身赚得盆满钵满。

很早的时候,他就说,我不是什么媒体,我就是个买卖人。

2014年6月,他卖了8000套“事先不告诉你是什么”的图书包;众筹制作、“找人代付”的“真爱月饼”,共计售出4万多盒;

2015年,他在微信卖书卖了1亿多。其中《物演通论》这本在过去十多年只卖出8000册的书,他20天卖了1.5万套。

罗胖自己说,真应该早点卖书。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29.jpg

图源:卖家网

2016年1月,“罗辑思维旗舰店”在天猫上线,4天赚了10万元。

“时间的朋友”演讲会长达20年的门票4万一张,一共卖出399张联票,直接收入超过1400万元;

2016年12月至今,“得到”app的用户数增长到2000万,日活跃用户73万。

据罗胖自己说,“得到”上最火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卖了几千万。这不仅捧红了一位经济学家,也传言让“得到”的估值达到70亿。

罗振宇终于从安徽芜湖一个普通家庭的娃,变成了新时代标准下的成功商人。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33.jpg
 
罗振宇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励志典范,为什么就变成受争议的对象,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大忽悠了呢?

在《罗振宇的骗局》一文中,作者并不只是单纯在说罗振宇,而是抨击了知识付费。而罗振宇作为知识付费的鼻祖,自然不能幸免于难。

曾经有人在网上说,第一次看“罗辑思维”时就被征服了。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像是挖到了宝藏。但是时间长了,就发现学不到什么真东西。

于是人们说罗振宇打着知识付费的大旗赚钱,但消费者最终没学到知识,所以他是骗人的,把人忽悠瘸了。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36.jpg
 
那罗振宇的“知识”到底算不算知识?

不算。


澎湃新闻的评论员西坡曾写道:“知识付费的热门产品,注定是碎片化的、短平快的。”

知识付费的噱头是听一个人讲5分钟,就相当于读一本书。

于是人们觉得听100个人讲5分钟,不就读了100本吗?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39.jpg

图源:huaban.com

要知道,在如今这个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落下的快时代里,这种诱惑是巨大的。因为一个人有可能一辈子都读不到100本书。

人们相信了罗胖。

但是,碎片化的信息很难成为真正的知识,它只能让人增长见识。

知乎网友@左岸 说,见识与知识最大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满足了你的好奇心,后者是满足了你的真正需求”。



比如,在“得道”中有一门5万多人加入学习的课程叫“行为金融学”。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43.jpg

图源:得道App

我们不去评价这个课程的好坏。如果只是作为一个对金融感兴趣的金融小白来说,花钱买了这个课可能只是增加我对行为金融学的兴趣,但却不可能真的说自己懂了行为金融学的知识。

光知道几个名词,不是真正掌握一门学科。通过网上购买一个写作课程,也不可能成为文案高手。否则,为什么我们还要上学。

同理,听罗胖的演讲、脱口秀,也并不能让人们真的预判出“小趋势”。

发现“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48.jpg

图源:新浪科技

这就是为什么在《罗振宇的骗局》一文中,一个叫“小鹿快跑”的微信号作者花了2000块钱,报了一堆课程,既没有升职加薪,也没有实现理想。只是多了几根白发,几丝皱纹,和两条眼袋。

那知识付费就真就像那篇文章中说的,是忽悠人的“保健品”吗?

人们常说,知识是无价的。

当有人为知识标了价,消费者买了这份标价商品后,就会对这个商品能带给他们的改变有所期待。

这种改变要是快速的、明显的,最好能够带来升职或者加薪。退一步,也要在朋友聚会的时候装装逼。

但这种期望和他们的“付费”并不成正比。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51.jpg

图源:数英

当你花很少的钱,却想收获超值的成果时,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这些“付费知识”大多时候不会有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把你不知道的东西,包装上好看的外壳,讲给你听。

让平时喜欢思考的人发现,原来还有人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而这个外壳可能是脱口秀,可能是鸡汤。

有人说鸡汤害人。但是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是不会被一段鸡汤毁掉的。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54.jpg

图源:藁城新闻网

@五岳散人 在评价“罗振宇被骂”的时候说,罗振宇之所以被很多人看不顺眼,是因为人们想表达:“我厉害,我知道你是鸡汤”的优越感。

但是,这些人也曾经是小白,也可能曾对一个能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的人充满崇拜。

小编的同事在大学的时候读刘墉的成长三部曲,《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

那时候他觉得这个书真的太好看了,告诉他好多人生道理。

但是长大之后他却发现,这本书里的鸡汤并没有让他生活的更好,而生活也并非书中所写的样子。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057.jpg

图源:蛋蛋赞

随着时间和岁月的累积,随着阅历的增加,终有一天人们会发现,曾经无比相信的东西到头来不过尔尔。

对小编的同事来说,刘墉的三本书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们帮他形成了很多微小但有用的习惯,比如如何节省时间,如何一心二用。

而知识付费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此。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101.jpg
 
知识付费并不像《罗振宇的骗局》里说的那么可怕。相反,他“启动”了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

它让人们开始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想要用知识去武装自己。

或许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还要感谢罗振宇,感谢”罗辑思维“,感谢知识付费。

但是,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每天成千上万更新的公号中,在知识付费的汪洋大海里,读者、消费者没有能力去辨别哪一款真的有用,哪一款适合自己。

人们不能拨开迷雾,鉴别真伪,自然也就没有达到他们原本期望的改变。

于是消费者觉得被骗了,被忽悠了。

况且,真正能改变人生的不只是增长见识,提高认知,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啊!
 
WeChat_Image_20190107140104.gif
 
老话说的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光听也是。

听了再多的付费课程,如果只是学会了几个名词,而没有真的去探寻这背后的知识,没有行动,那也许就只能一辈子在地铁上听付费课程了。

人们可以嘲笑一个用鸡汤忽悠的商人,但是不应该去抨击付费知识,以及嘲笑那些依旧热爱学习的人。

因为错的不是付费知识,错的更不是对知识的渴望。
 
 
 
文章来源:北美留学生日报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