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6年坑了3000学生的留学顾问还在弄什么玄虚?
1、
又是一个被刷屏的周末。
「我在留学中介做了6年,亲手毁掉了3000多名留学生」,乍看标题,我以为又是什么知音体故事,讲述一名艾滋病患者做了6年失足妇女报复社会,亲手毁掉3000个渣男的悲惨遭遇。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1人,6年,3000多名,数字还算合理。只是故事主角不是什么失足妇女,而是一名留学顾问。
部分小学数学成绩优秀的业内人士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然而并没什么用,留学行业的第二篇100000+已经让学生们集体高潮了。
不管真假,使劲儿喷就对了。
尽管作者装作善意的打了文字马赛克称当事公司为「某留学兼厨师教育机构」,但是公众的目光还是锁定了新东方。
这不是含沙射影,这是指名道姓。
2、
原文中,Emma一直在忏悔。
我觉得忏悔可以,但是力度不够。
亲手毁掉3000多人的前途,献祭一个Emma显然是不足以平民愤的。应该把她的父母和思想品德课的老师都找出来,一一谢罪。
只不过,她现在摇身变成了人民英雄。持着长枪和匕首,挥向曾经依赖的恶龙。倒是人们不在意她曾经做过什么。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大众记性不好。
留学行业有个毛病,每逢客诉,必谈颠覆。这些人中间,却不见有谁从客服抓起。
志向远大的,要颠覆行业。清醒点的,把新东方当成一生的对手。不管当年那些颠覆者现状如何,但是Emma们的心态是,不必在乎我是谁,把话说出来就好了。
在亲手毁掉3000多个学生后,还能半捂着脸忏悔,我极度怀疑她是因为半夜牙疼睡不着觉。
6年的日日夜夜里诲人不倦,请为Emma坚强的神经叫好。
3、
有一种说法是,这3000人只是个修辞。
有同行说,「事件应该不假,这种情况也是常有的。不要看数字,要看现象是否真的存在。」
可是,他们不以为意的数字,多到足以引发恐慌。
恐慌的情绪会传染给每一个人。一种对结果的不确定会投射到任何一位从厨师班走出的学生身上,他们都在思考自己是不是1/3000。同时,对行业的不信任还会投射给任何一位选择其他留学机构的学生。
即使他的水平只够上一所排名150开外的学校,参照文中的套路,他可能也会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有资格读top30的。于是躲在社区大学的某个角落里,愤然转发朋友圈。
100000+就这样诞生了。
Emma说,她把灵魂卖给了魔鬼。
抱歉,你制造了大众恐慌,你的灵魂魔鬼都不买。
4、
贩卖知识不如贩卖焦虑,传播资讯不如传播恐慌。
缺少常识积累和逻辑训练,是学生们的大问题。
美国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领导力和批判性思维,可是留言区的这帮孩子甚至没有学到皮毛。一人呐喊,群起跟风,连最基本的辨识动作都不要有。把自己卖了还帮别人数钱,说的就是你们。
学生的疯狂转发,最受益的是营销号。他们举着打破信息差的幌子,收割着一茬又一茬的无知群众。这和早期的留学机构并没什么差别。
留学中介以留学信息差牟利,营销号以打破留学信息差赚钱。同样是做着买卖学生的生意,谁也不比谁更高尚。
你杀死了恶龙,最终也成为了恶龙。
或者,你只不过是从恶龙口中抢食,回身又和恶龙坐在谈判桌前谈起口粮供应。去看看,哪个营销号没有留学机构的广告?
5、
至尊宝说善良是一种选择。
这话说得有些轻松了,往往恶贯满盈的人都没有认知能力的,你怎么让他做出选择呢?因为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坏人啊。
他们眼中的是非问题,只有赚钱还是不赚钱的问题。他们接人待物,也只有客户和非客户的区别。
只是,「他只是一个客户」怎么听都像是失足妇女在与客户陷入感情纠葛时,那种自我劝解的挣扎与纠结。
唐三藏说,人和妖精都是妈生的,要公平对待。客户也不应该例外,难道客户就活该被上当受骗吗?
生而为人,谁还不是客户?
6、
江湖上最危险的职业是什么?
有人说是押送货物的镖师,有人说是领金受命的杀手。
恐怕都不是。
做为兵器排行榜总编辑的江湖百晓生有话要说。在他的榜上,没有谁的武功弱过自己,前十都是男默女泪的龙凤双环、小李飞刀和嵩阳铁剑之辈。不说他们,就是榜上无名的阿飞抖抖手上的三尺长铁,也能轻易要了他性命。
不得不说,写个榜单真是刀口上的营生。
可是,百晓生对世间顶尖高手品头论足,却没有性命之虞。不得不提起他的一项本事,说真话。
现在写字也是一样。不管是媒体还是资讯平台,你可以无耻,但是不能造假。
写客诉文章的公号越来越多,本来是好事,但是我没有看到任何进步。只有言语不详的描述,没有任何实锤。像上篇文章一样,充满了写作技巧,每一句都在撩拨情绪。
7、
匿名聊天室,向来都是恶语相向。
责任的分散能怂恿网友百无禁忌地随性发言。在某种场景下,会让身处其中的受众得以收获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巩固自己的意见正确性。所以,留言区成了大规模的判决现场,一条无脑的留言也收获过百的赞同。
同样,一则以忏悔为中心的留学黑幕辐射发酵至此,与信息本身完整性的缺失不无关系。
除了Emma本人的忏悔,关于事件的始末详情,都尚无明确证据参考。在造就100000+的过程中,没有实质内容的文章却被大规模转发。正好验证了一则谣言公式,事件的模糊性与它的传播能量成正比。
眼前一团迷雾的吃瓜群众,都奋力地划着八卦号小船,驶向那个名叫真相的湖心岛,试图利用各种信息碎片拼凑成自己想象的世界。
话说回来,这个事件对行业有什么影响呢?
至少,我认识的几位叫Emma的留学顾问,都在认真的考虑改名了。
来源:留学监理网
又是一个被刷屏的周末。
「我在留学中介做了6年,亲手毁掉了3000多名留学生」,乍看标题,我以为又是什么知音体故事,讲述一名艾滋病患者做了6年失足妇女报复社会,亲手毁掉3000个渣男的悲惨遭遇。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1人,6年,3000多名,数字还算合理。只是故事主角不是什么失足妇女,而是一名留学顾问。
部分小学数学成绩优秀的业内人士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然而并没什么用,留学行业的第二篇100000+已经让学生们集体高潮了。
不管真假,使劲儿喷就对了。
尽管作者装作善意的打了文字马赛克称当事公司为「某留学兼厨师教育机构」,但是公众的目光还是锁定了新东方。
这不是含沙射影,这是指名道姓。
2、
原文中,Emma一直在忏悔。
我觉得忏悔可以,但是力度不够。
亲手毁掉3000多人的前途,献祭一个Emma显然是不足以平民愤的。应该把她的父母和思想品德课的老师都找出来,一一谢罪。
只不过,她现在摇身变成了人民英雄。持着长枪和匕首,挥向曾经依赖的恶龙。倒是人们不在意她曾经做过什么。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大众记性不好。
留学行业有个毛病,每逢客诉,必谈颠覆。这些人中间,却不见有谁从客服抓起。
志向远大的,要颠覆行业。清醒点的,把新东方当成一生的对手。不管当年那些颠覆者现状如何,但是Emma们的心态是,不必在乎我是谁,把话说出来就好了。
在亲手毁掉3000多个学生后,还能半捂着脸忏悔,我极度怀疑她是因为半夜牙疼睡不着觉。
6年的日日夜夜里诲人不倦,请为Emma坚强的神经叫好。
3、
有一种说法是,这3000人只是个修辞。
有同行说,「事件应该不假,这种情况也是常有的。不要看数字,要看现象是否真的存在。」
可是,他们不以为意的数字,多到足以引发恐慌。
恐慌的情绪会传染给每一个人。一种对结果的不确定会投射到任何一位从厨师班走出的学生身上,他们都在思考自己是不是1/3000。同时,对行业的不信任还会投射给任何一位选择其他留学机构的学生。
即使他的水平只够上一所排名150开外的学校,参照文中的套路,他可能也会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有资格读top30的。于是躲在社区大学的某个角落里,愤然转发朋友圈。
100000+就这样诞生了。
Emma说,她把灵魂卖给了魔鬼。
抱歉,你制造了大众恐慌,你的灵魂魔鬼都不买。
4、
贩卖知识不如贩卖焦虑,传播资讯不如传播恐慌。
缺少常识积累和逻辑训练,是学生们的大问题。
美国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领导力和批判性思维,可是留言区的这帮孩子甚至没有学到皮毛。一人呐喊,群起跟风,连最基本的辨识动作都不要有。把自己卖了还帮别人数钱,说的就是你们。
学生的疯狂转发,最受益的是营销号。他们举着打破信息差的幌子,收割着一茬又一茬的无知群众。这和早期的留学机构并没什么差别。
留学中介以留学信息差牟利,营销号以打破留学信息差赚钱。同样是做着买卖学生的生意,谁也不比谁更高尚。
你杀死了恶龙,最终也成为了恶龙。
或者,你只不过是从恶龙口中抢食,回身又和恶龙坐在谈判桌前谈起口粮供应。去看看,哪个营销号没有留学机构的广告?
5、
至尊宝说善良是一种选择。
这话说得有些轻松了,往往恶贯满盈的人都没有认知能力的,你怎么让他做出选择呢?因为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坏人啊。
他们眼中的是非问题,只有赚钱还是不赚钱的问题。他们接人待物,也只有客户和非客户的区别。
只是,「他只是一个客户」怎么听都像是失足妇女在与客户陷入感情纠葛时,那种自我劝解的挣扎与纠结。
唐三藏说,人和妖精都是妈生的,要公平对待。客户也不应该例外,难道客户就活该被上当受骗吗?
生而为人,谁还不是客户?
6、
江湖上最危险的职业是什么?
有人说是押送货物的镖师,有人说是领金受命的杀手。
恐怕都不是。
做为兵器排行榜总编辑的江湖百晓生有话要说。在他的榜上,没有谁的武功弱过自己,前十都是男默女泪的龙凤双环、小李飞刀和嵩阳铁剑之辈。不说他们,就是榜上无名的阿飞抖抖手上的三尺长铁,也能轻易要了他性命。
不得不说,写个榜单真是刀口上的营生。
可是,百晓生对世间顶尖高手品头论足,却没有性命之虞。不得不提起他的一项本事,说真话。
现在写字也是一样。不管是媒体还是资讯平台,你可以无耻,但是不能造假。
写客诉文章的公号越来越多,本来是好事,但是我没有看到任何进步。只有言语不详的描述,没有任何实锤。像上篇文章一样,充满了写作技巧,每一句都在撩拨情绪。
7、
匿名聊天室,向来都是恶语相向。
责任的分散能怂恿网友百无禁忌地随性发言。在某种场景下,会让身处其中的受众得以收获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巩固自己的意见正确性。所以,留言区成了大规模的判决现场,一条无脑的留言也收获过百的赞同。
同样,一则以忏悔为中心的留学黑幕辐射发酵至此,与信息本身完整性的缺失不无关系。
除了Emma本人的忏悔,关于事件的始末详情,都尚无明确证据参考。在造就100000+的过程中,没有实质内容的文章却被大规模转发。正好验证了一则谣言公式,事件的模糊性与它的传播能量成正比。
眼前一团迷雾的吃瓜群众,都奋力地划着八卦号小船,驶向那个名叫真相的湖心岛,试图利用各种信息碎片拼凑成自己想象的世界。
话说回来,这个事件对行业有什么影响呢?
至少,我认识的几位叫Emma的留学顾问,都在认真的考虑改名了。
来源:留学监理网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