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克马斯特大学 (McMaster University) 就读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在加拿大,能叫得上麦大的有两所,大麦大是McGill,加拿大数一数二的名校,而小麦大(以下麦大均为小麦大)则是McMaster,也能算是加拿大Top 5了吧。
麦大的历史在加拿大高校中算是中等,也是19世纪末,起初学校在多伦多,是以贵族子弟为主,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而搬离了多伦多,来到了另外一个大城市哈密尔顿(人口50万不到,在中国算小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太远。而且自从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大批支持英联邦的人士选择北上,来到了加拿大,其中大部分人居住在哈密尔顿,这也间接促进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哈密尔顿过去被叫做『钢铁城』,几家赫赫有名的钢厂就在这,而且据说六十年代的时候,远远地沿着安大略湖,还没到柏林顿(Burlington)就能够看到这里烟囱排除的乌云,那时候这儿环境是非常遭到加拿大其他地方人的鄙视的。直到现在,钢厂的发展不如从前,环境变得好了很多,可还是给人留下了不少阴影。
我就读的是工学院的材料系,非常小的一个系,系上的老师大约十来个,大部分都是以钢铁为主,这也是和哈密尔顿过去发展紧密相联的。其他的系,我不太清楚,工学院都集中在一栋大楼Johns Hogins Engineering Building(时隔多年不知道我还品德对么),简称JHE,大概就是机械、计算机、化工、材料、工程物理什么的了。材料系的整体实力,据官方自称『曾经是世界前十』,当我每次把这件事和我在美国的同学提及,他们都会会意的表示理解。总而言之,材料系的电镜中心和XRD实验室确实有这个实力,但是至于其他,我就非常表示怀疑了。
以加拿大国内而言,麦大的中国人不算多,比UBC,多大,滑铁卢什么的比例要低不少。但是你时常在校园走走还是看得到不少中国人的面孔,也听得到熟悉的中国话。实际上,如果留学来加拿大还是和去香港、新加坡差不多的,因为中国话非常通用。这里的学生呢,谈不上刻苦,也算不上懒惰,有时候去图书馆或者自修室,其实也并没有我在国内读书时看到的震撼场景,有认真的学生,但大多数并不是如此。过去我在麦马论坛或者其他的地方看到代考很盛行,所以也意料到如此。
关于麦大的课程和考试,这是转载。。。
『研究生课程分成两种。一种是单独为研究生设置的课程,这种课程周期短,总共就只有那么几节课,但是每节课的时间比较长,往往是一个下午(从两点到五点)。我选了一门课程,名字是《Solid State Polymer Analysis》,主要是针对于聚合物的几个前沿方向的小专题讲座。上课的模式非常特别:老师基本不讲课,所有的教学内容(讲座)均由学生来负责。老师只是在学期开始前,给每个选课的学生发一本小册子,小册子的内容就是他在这门课中负责讲座的主题,学生回去后以小册子的内容为主体,然后配合一些自己找到的相关资料串联成整个讲座的内容。每次讲座中,学生大致陈述30-45分钟,然后附加上15-30分钟的提问时间,如果老师有兴趣的话,他会对这次的讲座内容进行一定的评价和要点补充(10-15分钟)。上课的地方是在一个圆桌会议室,大家(加上老师有9个人)围着桌子做一圈,桌子的一侧是投影仪,用来做幻灯片展示或示意图片投影。这门课的给分非常奇葩,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关于讲座内容,是否逻辑流畅,是否简明扼要,是否涵盖所有要点,是否有较大的知识错误;第二个部分是关于你对提问的回答,是否正确合理地解释了想象;第三部分是在别人做讲座时,你的提问是否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是否属于有意义的话题。要想得分,你就得问别人问题,还不能问肤浅的问题。这样一来,虽说每个人只需要准备自己的课题,但是如果想要问别人问出个“水平”来,你就不得不深入地去了解别人的课题,认识别人的课题。所以这种模式反倒是使学习强度远远大于那种听老师直接讲课的方式。当然,我就比较颓了,每次都是绞尽脑汁总是问一些比较无水平的问题,最后无济于事。
而另一种课程则是研究生和大四学生共享的课程。这种属于那种随基础但又具有很多前沿话题的课程。我选的课程是《Advanced Semiconductor Physics and Devices》,这门课程内容主要是说有机半导体物理以及有机半导体器件和纳米半导体器件。课程老师是一个土耳其人,非常富态,而且特别喜欢笑,很和蔼可亲。可能因为她博士的时候导师是中国人,所以她对她这门课唯一一个中国学生比较感兴趣,总是会问我这个听懂了没,那个会用了不。这门课是在一个小教室上的,总共只有11个人。上课方式和国内差异不大,都是属于以老师讲课为主的模式。但是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这门课有教材,还有两本:老师每次都是说大家听完课后回家要把教材复习一下。刚开始比较懒,回家也没怎么看书。直到快考试的时候加紧看书,发现怎么教材里的东西和老师讲的东西不太一样,有些东西压根就没有,甚至有些东西和她说的不一样。在此后上课中,我就非常注意她幻灯片里一些主要内容的引注。我发现这些内容引用的图片、公式什么的基本都是2000年后(比教材晚)的文献,最新的一篇还是今年的综述——教材怎么可能会有这些东西。有些地方还在纠正课本上的错误(或者说局限,比如一些原来认为经典的模型),引入了很多学界最新取得的共识和结论。这样一来我就麻烦大了,需要按照她的讲课思路来不断地跟进新文献,了解新进展,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说的来学。一下子压力忒大了不少。
这里的课程,还有一点就是非常注重Presentation或Project。每门课程一般都会设置出一个这样的内容,希望上课的学生能够根据课程所学的内容,结合新近的研究,作为一个专题,讲述给其他同学和老师。内容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却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事情。这一点上,欧美的学生往往非常善于表达。我老板经常说,欧美的学生一点科学常识都不懂,但是就有一张嘴皮子,无理取闹的东西硬是说得天花乱坠。中国或者亚裔的学生在这一点上就要差多了。本来一轮Presentation下来,我觉得我差不多是垫底了的。但是突然发现,那两个韩国学生表现得更差劲,明明是再说自己这段时间发表的一篇论文的实验部分和结论分析,却总让人觉得是在旁征博引别人的成果,而且口音非常重。我总觉得她在说思密达、思密达,后来才意识到他们是在说semiconductor。
课程上完了,就得要面临考试。听说这里有的考试非常特别,就是学生挨个到老师办公室里和老师谈话半个小时,半提问半聊天的性质,老师通过谈话了解到你学到了多少,大致是什么程度,然后给你打分。而我暂时还没有遇到过这种神一般的考试,我的考试就显得比较正常了。这里的考试一般都是在学校的体育馆里举行,体育馆里摆满了桌子椅子(300+) ,桌子上放着考题和答题册以及一个塑料袋子(用于盛放考试要用到的物品)。考场的座位顺序是乱排的,这里举行十几门课程的考试,我花了好几分钟的时间再找到了我对应的课程的考试席位(周围是别的课程的考试)。考试的试题就是一到两张写着密密麻麻文字的纸(绿色的),而答题册(黄色的)就是一本作业本,里面大概有十多页。可以草稿与答题并举。考试允许每个学生携带一张A4的打印纸,上面可以写着任何你考试需要的东西(公式、概念、定理、图像、常数等等),考卷上是不会为你提供这些东西的。考试时间一般是两到三个小时,中间巡考人员也会为你提示你现在离你这门考试结束差多少时间。不过我发现欧美的学生还是挺自信的,大部分人都是提前交卷走人。我参加的考试时三小时,不到半小时就有高个子的金发帅哥自信满满地背着书包离开了。』
学校是食堂去过几次,没有太深的印象,倒是Phoenix颇受学生的欢迎。我完成答辩的那天,师姐带着我和和师妹们(对的,整个实验室就我一个男的)来这喝酒,恩,毕业的人可以免费拿六大杯啤酒。。。学校的宿舍没住过,我住在学校外面,不算远,每天清晨起来走个10分钟就到了。房东是个老太太,很和蔼,喜欢唠叨,但挺随意的。我住的那段时候,她曾经历过一次濒临死亡的考验。她的子女不在身旁。有一个月,我下班回家天天帮她端水热饭,她挺开心的。有时候我挺烦和她聊天的,老太太无聊,生活也不规律,喜爱薯片、抽烟和可乐,常常半夜矗立在阳台上抽烟远望(室内是不允许抽烟)。每次逮着机会总要和我唠叨一番,比较欣喜的是她对中国人挺有好感,而对孟加拉人满怀愤恨,原因是他们曾经把盘子锅子堆在厨房里一个月都不清洗。我第二年快毕业的时候,学弟也来这了,带来了他的妹子(他们打算等我走后把我的房间也包下来)。然后老太太忧心忡忡地更我说,我知道我们美洲的人比较open,但是我觉得年轻人还是要规矩一些,我挺反对婚前性行为的,而且如果他们晚上那个,对你的生活也会有影响的,你要劝劝他们。弄得我脸阴一阵阳一阵的。她接着说,你是个好孩子,要多参加party,多认识女孩子。。。(我怎么突然感觉我像是屌丝一样了)其实有些话我怎么好和学弟他们说呢,大概就烂在我心里去了。
其实两年的生活,最开心的一段是和几个同学一起东游的旅程。两男两女,东部三省。那段日子真的特开心,大概我自己也变成了另外一个我了。路上什么都没有发生,只不过有些我觉得那么枯燥无聊的经历,说给他们也可以笑得前仰后合(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好有幽默感了)。当然,也有一段特别黑暗的日子,这就按下不表了。
刚来的那段时间,还没有现在的nations(很大的中国超市哦),我也还没拿到驾照。每次都是在两个小的中国超市和Fortino's买菜回来自己做,以至于学姐毕业的时候更我说她超级佩服我,一个男生竟然可以整整一年都是自己做,天天带饭,不吃外卖。其实这里面的辛酸她哪知道。第二年的时候,生活轻松多了,尤其是答辩准备的那会,我要不就是Gino's Pizza,要不就是华南或者北京小屋的外卖,着实胖了不少,懒了不少。现在依稀还记得北京小屋,这正是个神奇的地方。但凡我遇到的所有中国同学,头强烈吐槽这家店,出了蒸的饭能吃,其他的也就只会做番茄炒蛋了。可是我自己去的时候,觉得还行,也没有那么糟糕,况且那个老板娘(哈尔滨人,过去在国内是钢琴老师呢)超热情的,每次过去都会介绍他们最近又研发出了什么新的菜式,受到各界的广泛好评。每次听到这,我都只能微笑的表示我愿意做这个小白鼠了。最后还得说说我考完驾照的那天半夜,教练突然打电话给我,我还以为我出了什么问题,要被吊销驾照了。呃,教练听说我要回国两个月,以为家里安排相亲,急着给我介绍对象,他哥们的女儿。。。我一下子汗了,赶紧百般推辞,无奈最后留下了一个手机空号。时隔两年了,也不知道那个女孩现在怎么样了。
我曾经想,在这的两年算不算白呆了,可是想想也不是,我至少学会了铲雪,学会了雪地行走不摔跤、不湿鞋,一下子成就感就有了。要说现在最怀念的,还是学校正中草地里的樱花树,那时候时间紧,没机会,要是现在,我肯定愿意靠在那晒晒太阳,虚度一天的时光。想想今年又要旧地重游,一下子百感交集,不知道到时候会有什么感受,或许真的会相逢一笑泯恩仇吧。
(我的话很碎,没有重点,想到哪说哪,也不算是回答问题,只是今天无聊随手而发了)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 7153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麦大的历史在加拿大高校中算是中等,也是19世纪末,起初学校在多伦多,是以贵族子弟为主,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而搬离了多伦多,来到了另外一个大城市哈密尔顿(人口50万不到,在中国算小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太远。而且自从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大批支持英联邦的人士选择北上,来到了加拿大,其中大部分人居住在哈密尔顿,这也间接促进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哈密尔顿过去被叫做『钢铁城』,几家赫赫有名的钢厂就在这,而且据说六十年代的时候,远远地沿着安大略湖,还没到柏林顿(Burlington)就能够看到这里烟囱排除的乌云,那时候这儿环境是非常遭到加拿大其他地方人的鄙视的。直到现在,钢厂的发展不如从前,环境变得好了很多,可还是给人留下了不少阴影。
我就读的是工学院的材料系,非常小的一个系,系上的老师大约十来个,大部分都是以钢铁为主,这也是和哈密尔顿过去发展紧密相联的。其他的系,我不太清楚,工学院都集中在一栋大楼Johns Hogins Engineering Building(时隔多年不知道我还品德对么),简称JHE,大概就是机械、计算机、化工、材料、工程物理什么的了。材料系的整体实力,据官方自称『曾经是世界前十』,当我每次把这件事和我在美国的同学提及,他们都会会意的表示理解。总而言之,材料系的电镜中心和XRD实验室确实有这个实力,但是至于其他,我就非常表示怀疑了。
以加拿大国内而言,麦大的中国人不算多,比UBC,多大,滑铁卢什么的比例要低不少。但是你时常在校园走走还是看得到不少中国人的面孔,也听得到熟悉的中国话。实际上,如果留学来加拿大还是和去香港、新加坡差不多的,因为中国话非常通用。这里的学生呢,谈不上刻苦,也算不上懒惰,有时候去图书馆或者自修室,其实也并没有我在国内读书时看到的震撼场景,有认真的学生,但大多数并不是如此。过去我在麦马论坛或者其他的地方看到代考很盛行,所以也意料到如此。
关于麦大的课程和考试,这是转载。。。
『研究生课程分成两种。一种是单独为研究生设置的课程,这种课程周期短,总共就只有那么几节课,但是每节课的时间比较长,往往是一个下午(从两点到五点)。我选了一门课程,名字是《Solid State Polymer Analysis》,主要是针对于聚合物的几个前沿方向的小专题讲座。上课的模式非常特别:老师基本不讲课,所有的教学内容(讲座)均由学生来负责。老师只是在学期开始前,给每个选课的学生发一本小册子,小册子的内容就是他在这门课中负责讲座的主题,学生回去后以小册子的内容为主体,然后配合一些自己找到的相关资料串联成整个讲座的内容。每次讲座中,学生大致陈述30-45分钟,然后附加上15-30分钟的提问时间,如果老师有兴趣的话,他会对这次的讲座内容进行一定的评价和要点补充(10-15分钟)。上课的地方是在一个圆桌会议室,大家(加上老师有9个人)围着桌子做一圈,桌子的一侧是投影仪,用来做幻灯片展示或示意图片投影。这门课的给分非常奇葩,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关于讲座内容,是否逻辑流畅,是否简明扼要,是否涵盖所有要点,是否有较大的知识错误;第二个部分是关于你对提问的回答,是否正确合理地解释了想象;第三部分是在别人做讲座时,你的提问是否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是否属于有意义的话题。要想得分,你就得问别人问题,还不能问肤浅的问题。这样一来,虽说每个人只需要准备自己的课题,但是如果想要问别人问出个“水平”来,你就不得不深入地去了解别人的课题,认识别人的课题。所以这种模式反倒是使学习强度远远大于那种听老师直接讲课的方式。当然,我就比较颓了,每次都是绞尽脑汁总是问一些比较无水平的问题,最后无济于事。
而另一种课程则是研究生和大四学生共享的课程。这种属于那种随基础但又具有很多前沿话题的课程。我选的课程是《Advanced Semiconductor Physics and Devices》,这门课程内容主要是说有机半导体物理以及有机半导体器件和纳米半导体器件。课程老师是一个土耳其人,非常富态,而且特别喜欢笑,很和蔼可亲。可能因为她博士的时候导师是中国人,所以她对她这门课唯一一个中国学生比较感兴趣,总是会问我这个听懂了没,那个会用了不。这门课是在一个小教室上的,总共只有11个人。上课方式和国内差异不大,都是属于以老师讲课为主的模式。但是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这门课有教材,还有两本:老师每次都是说大家听完课后回家要把教材复习一下。刚开始比较懒,回家也没怎么看书。直到快考试的时候加紧看书,发现怎么教材里的东西和老师讲的东西不太一样,有些东西压根就没有,甚至有些东西和她说的不一样。在此后上课中,我就非常注意她幻灯片里一些主要内容的引注。我发现这些内容引用的图片、公式什么的基本都是2000年后(比教材晚)的文献,最新的一篇还是今年的综述——教材怎么可能会有这些东西。有些地方还在纠正课本上的错误(或者说局限,比如一些原来认为经典的模型),引入了很多学界最新取得的共识和结论。这样一来我就麻烦大了,需要按照她的讲课思路来不断地跟进新文献,了解新进展,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说的来学。一下子压力忒大了不少。
这里的课程,还有一点就是非常注重Presentation或Project。每门课程一般都会设置出一个这样的内容,希望上课的学生能够根据课程所学的内容,结合新近的研究,作为一个专题,讲述给其他同学和老师。内容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却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事情。这一点上,欧美的学生往往非常善于表达。我老板经常说,欧美的学生一点科学常识都不懂,但是就有一张嘴皮子,无理取闹的东西硬是说得天花乱坠。中国或者亚裔的学生在这一点上就要差多了。本来一轮Presentation下来,我觉得我差不多是垫底了的。但是突然发现,那两个韩国学生表现得更差劲,明明是再说自己这段时间发表的一篇论文的实验部分和结论分析,却总让人觉得是在旁征博引别人的成果,而且口音非常重。我总觉得她在说思密达、思密达,后来才意识到他们是在说semiconductor。
课程上完了,就得要面临考试。听说这里有的考试非常特别,就是学生挨个到老师办公室里和老师谈话半个小时,半提问半聊天的性质,老师通过谈话了解到你学到了多少,大致是什么程度,然后给你打分。而我暂时还没有遇到过这种神一般的考试,我的考试就显得比较正常了。这里的考试一般都是在学校的体育馆里举行,体育馆里摆满了桌子椅子(300+) ,桌子上放着考题和答题册以及一个塑料袋子(用于盛放考试要用到的物品)。考场的座位顺序是乱排的,这里举行十几门课程的考试,我花了好几分钟的时间再找到了我对应的课程的考试席位(周围是别的课程的考试)。考试的试题就是一到两张写着密密麻麻文字的纸(绿色的),而答题册(黄色的)就是一本作业本,里面大概有十多页。可以草稿与答题并举。考试允许每个学生携带一张A4的打印纸,上面可以写着任何你考试需要的东西(公式、概念、定理、图像、常数等等),考卷上是不会为你提供这些东西的。考试时间一般是两到三个小时,中间巡考人员也会为你提示你现在离你这门考试结束差多少时间。不过我发现欧美的学生还是挺自信的,大部分人都是提前交卷走人。我参加的考试时三小时,不到半小时就有高个子的金发帅哥自信满满地背着书包离开了。』
学校是食堂去过几次,没有太深的印象,倒是Phoenix颇受学生的欢迎。我完成答辩的那天,师姐带着我和和师妹们(对的,整个实验室就我一个男的)来这喝酒,恩,毕业的人可以免费拿六大杯啤酒。。。学校的宿舍没住过,我住在学校外面,不算远,每天清晨起来走个10分钟就到了。房东是个老太太,很和蔼,喜欢唠叨,但挺随意的。我住的那段时候,她曾经历过一次濒临死亡的考验。她的子女不在身旁。有一个月,我下班回家天天帮她端水热饭,她挺开心的。有时候我挺烦和她聊天的,老太太无聊,生活也不规律,喜爱薯片、抽烟和可乐,常常半夜矗立在阳台上抽烟远望(室内是不允许抽烟)。每次逮着机会总要和我唠叨一番,比较欣喜的是她对中国人挺有好感,而对孟加拉人满怀愤恨,原因是他们曾经把盘子锅子堆在厨房里一个月都不清洗。我第二年快毕业的时候,学弟也来这了,带来了他的妹子(他们打算等我走后把我的房间也包下来)。然后老太太忧心忡忡地更我说,我知道我们美洲的人比较open,但是我觉得年轻人还是要规矩一些,我挺反对婚前性行为的,而且如果他们晚上那个,对你的生活也会有影响的,你要劝劝他们。弄得我脸阴一阵阳一阵的。她接着说,你是个好孩子,要多参加party,多认识女孩子。。。(我怎么突然感觉我像是屌丝一样了)其实有些话我怎么好和学弟他们说呢,大概就烂在我心里去了。
其实两年的生活,最开心的一段是和几个同学一起东游的旅程。两男两女,东部三省。那段日子真的特开心,大概我自己也变成了另外一个我了。路上什么都没有发生,只不过有些我觉得那么枯燥无聊的经历,说给他们也可以笑得前仰后合(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好有幽默感了)。当然,也有一段特别黑暗的日子,这就按下不表了。
刚来的那段时间,还没有现在的nations(很大的中国超市哦),我也还没拿到驾照。每次都是在两个小的中国超市和Fortino's买菜回来自己做,以至于学姐毕业的时候更我说她超级佩服我,一个男生竟然可以整整一年都是自己做,天天带饭,不吃外卖。其实这里面的辛酸她哪知道。第二年的时候,生活轻松多了,尤其是答辩准备的那会,我要不就是Gino's Pizza,要不就是华南或者北京小屋的外卖,着实胖了不少,懒了不少。现在依稀还记得北京小屋,这正是个神奇的地方。但凡我遇到的所有中国同学,头强烈吐槽这家店,出了蒸的饭能吃,其他的也就只会做番茄炒蛋了。可是我自己去的时候,觉得还行,也没有那么糟糕,况且那个老板娘(哈尔滨人,过去在国内是钢琴老师呢)超热情的,每次过去都会介绍他们最近又研发出了什么新的菜式,受到各界的广泛好评。每次听到这,我都只能微笑的表示我愿意做这个小白鼠了。最后还得说说我考完驾照的那天半夜,教练突然打电话给我,我还以为我出了什么问题,要被吊销驾照了。呃,教练听说我要回国两个月,以为家里安排相亲,急着给我介绍对象,他哥们的女儿。。。我一下子汗了,赶紧百般推辞,无奈最后留下了一个手机空号。时隔两年了,也不知道那个女孩现在怎么样了。
我曾经想,在这的两年算不算白呆了,可是想想也不是,我至少学会了铲雪,学会了雪地行走不摔跤、不湿鞋,一下子成就感就有了。要说现在最怀念的,还是学校正中草地里的樱花树,那时候时间紧,没机会,要是现在,我肯定愿意靠在那晒晒太阳,虚度一天的时光。想想今年又要旧地重游,一下子百感交集,不知道到时候会有什么感受,或许真的会相逢一笑泯恩仇吧。
(我的话很碎,没有重点,想到哪说哪,也不算是回答问题,只是今天无聊随手而发了)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 7153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