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绕不开的话题:何时留学最好?
留学规划已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后,“到底何时留学好”,虽然已被问过无数次,也有各路专家给出过各种看法、解答,但在两位参赞和我与众多家长接触的过程中,这还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但这在陈参赞看来,又是个很难笼统回答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个很个性化的问题,必须结合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具体需求去看。因为“如果从语言学习去看,年龄越小出去,会越有优势,这是无容置疑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另外一面,即年龄过小出去,心智不够成熟,也比较缺乏自制力。身处异国他乡,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管,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而如果年龄大一些出去,尽管语言学习能力比不上年龄小的孩子,但他们世界观比较成熟了,独立能力也比较强了,他们的学习目的又会比较明确,学习效率也会比较高。”
陈参赞还根据当今出现的留学低龄化的趋势,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派出的那些留学生做对比分析认为,当时,那些留学生都是成人。尽管开始他们的语言能力大都无法与当今的留学生相比,但他们往往在更短的时间内,能取得更大的收获。因为他们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也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最需要学习什么。现在中科院、工程院的许多院士,就都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派出的回国留学生。陈参赞相信,他们刚出国的外语能力,肯定不如现在的许多留学生,但他们留学的收获却是很大的。所以,“不同的年龄段出国,都分别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什么年龄段出国最好,还是要看各人的情况。”
但不论是在国外工作还是回国后,每当陈参赞遇到别人来问她“何时出国好”的问题时,她一般都不会推荐在孩子过小的时候送他们出去,像出国读小学、或初中。因为,在她看来“孩子不是一台学习机器,而是也会像大人一样有很多情感需求,也会在很多方面对父母有依赖。同时,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需要,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性格的形成;情商的训练;是非道德观的形成。这些对一个人的成长都很重要,包括吸取本民族文化的营养,都是不可或缺的,都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环境的影响熏陶,并且很多都是通过父母、在家庭日常无形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的。”而一旦情感方面有了缺失后,可能终身都无法弥补。”
谈到这一点时,陈参赞显得有些沉重,因为,她经历的一个过早送孩子出国留学、而送出去的预期又不恰当的例子,导致孩子在外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缺失,最终的结果令家长非常失望、甚至痛苦。那位家长是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那批人,非常富有。他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贵族”。而且他认为,要把孩子培养成贵族,就必须趁早送出国。于是,他就这么做了,并且与他的兄弟姐妹一道把他们的孩子总共四、五个凑在一起,一并送了出去,同时,还请自己的姐姐一起陪孩子出去到国外做这些孩子的监管人。当时,他自己的孩子只上小学四年级。孩子在一段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的陪伴。
后来,在面临选择大学学校和专业的问题上,这位家长与已经长大了的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他不得不通过越洋电话与孩子来回反复交流。在那个过程中,孩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让他听了后既震惊,又伤心。孩子说:“你们没有权利管我的事!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在哪儿?我现在大了,你们却过来指手画脚。离我远点儿!”以致于一段时间他总反思:当时在孩子那么小的时候送出国,是不是正确的决定。
所以,陈参赞认为,“在孩子过小的时候送出国,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会抵消可能会有的优势。而副作用的影响,可能终身难以弥补!也正因此,当有人向我咨询什么时候是出国的最佳年龄时,我总会建议,还是根据孩子自身、家庭需要的考虑。但我不建议在孩子小学、初中时,把他们送出去。至少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总结这些年来不论是与留学服务机构专家们面对面探讨,还是看到他们在网上讨论“什么年龄是留学的最佳时期?”的问题,我总结了下这些自身具有跨中西教育经历、日常又会接触许多留学生的专家们的观点,大致包括以下四点:
a. 出国留学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知识与经济基础以及个人期望值,以及在国内还是国外发展、是否考虑今后移民等问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阶段出国,都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
b. 在国内完成初中后出国留学去国外读高中,孩子可以有机会打好中文、数学和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基础。由于东西方教育的明显差异,会使完成海外高中教育的孩子,在体验式学习、批判性思维、开放的价值思想、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方面,都与东方传统模式中的机械学习、重复记忆、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形成强烈对比。四年的海外高中学生活,有益于更深入了解居住国的文化。
c. 出国读本科,相对于读高中,思想会更成熟,更能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相比国内学生,也由于在居住国本科教育的严格训练,更容易受到教授的推荐,因此,也更容易申请到名校的硕士或者博士。
d. 出国读研究生,世界观已经形成,有自己的想法、见解和清晰的目标。但该阶段出国深造的最大问题就是,更愿意呆在自己的“文化舒适区”中,降低融入当地社会的机会,而最终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停留在国内的状态。
本文节选自《留学十问 — 圈内妈妈与教育参赞的对话》一书,作者肖堰
但这在陈参赞看来,又是个很难笼统回答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个很个性化的问题,必须结合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具体需求去看。因为“如果从语言学习去看,年龄越小出去,会越有优势,这是无容置疑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另外一面,即年龄过小出去,心智不够成熟,也比较缺乏自制力。身处异国他乡,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管,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而如果年龄大一些出去,尽管语言学习能力比不上年龄小的孩子,但他们世界观比较成熟了,独立能力也比较强了,他们的学习目的又会比较明确,学习效率也会比较高。”
陈参赞还根据当今出现的留学低龄化的趋势,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派出的那些留学生做对比分析认为,当时,那些留学生都是成人。尽管开始他们的语言能力大都无法与当今的留学生相比,但他们往往在更短的时间内,能取得更大的收获。因为他们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也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最需要学习什么。现在中科院、工程院的许多院士,就都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派出的回国留学生。陈参赞相信,他们刚出国的外语能力,肯定不如现在的许多留学生,但他们留学的收获却是很大的。所以,“不同的年龄段出国,都分别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什么年龄段出国最好,还是要看各人的情况。”
但不论是在国外工作还是回国后,每当陈参赞遇到别人来问她“何时出国好”的问题时,她一般都不会推荐在孩子过小的时候送他们出去,像出国读小学、或初中。因为,在她看来“孩子不是一台学习机器,而是也会像大人一样有很多情感需求,也会在很多方面对父母有依赖。同时,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需要,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性格的形成;情商的训练;是非道德观的形成。这些对一个人的成长都很重要,包括吸取本民族文化的营养,都是不可或缺的,都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环境的影响熏陶,并且很多都是通过父母、在家庭日常无形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的。”而一旦情感方面有了缺失后,可能终身都无法弥补。”
谈到这一点时,陈参赞显得有些沉重,因为,她经历的一个过早送孩子出国留学、而送出去的预期又不恰当的例子,导致孩子在外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缺失,最终的结果令家长非常失望、甚至痛苦。那位家长是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那批人,非常富有。他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贵族”。而且他认为,要把孩子培养成贵族,就必须趁早送出国。于是,他就这么做了,并且与他的兄弟姐妹一道把他们的孩子总共四、五个凑在一起,一并送了出去,同时,还请自己的姐姐一起陪孩子出去到国外做这些孩子的监管人。当时,他自己的孩子只上小学四年级。孩子在一段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的陪伴。
后来,在面临选择大学学校和专业的问题上,这位家长与已经长大了的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他不得不通过越洋电话与孩子来回反复交流。在那个过程中,孩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让他听了后既震惊,又伤心。孩子说:“你们没有权利管我的事!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在哪儿?我现在大了,你们却过来指手画脚。离我远点儿!”以致于一段时间他总反思:当时在孩子那么小的时候送出国,是不是正确的决定。
所以,陈参赞认为,“在孩子过小的时候送出国,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会抵消可能会有的优势。而副作用的影响,可能终身难以弥补!也正因此,当有人向我咨询什么时候是出国的最佳年龄时,我总会建议,还是根据孩子自身、家庭需要的考虑。但我不建议在孩子小学、初中时,把他们送出去。至少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总结这些年来不论是与留学服务机构专家们面对面探讨,还是看到他们在网上讨论“什么年龄是留学的最佳时期?”的问题,我总结了下这些自身具有跨中西教育经历、日常又会接触许多留学生的专家们的观点,大致包括以下四点:
a. 出国留学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知识与经济基础以及个人期望值,以及在国内还是国外发展、是否考虑今后移民等问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阶段出国,都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
b. 在国内完成初中后出国留学去国外读高中,孩子可以有机会打好中文、数学和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基础。由于东西方教育的明显差异,会使完成海外高中教育的孩子,在体验式学习、批判性思维、开放的价值思想、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方面,都与东方传统模式中的机械学习、重复记忆、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形成强烈对比。四年的海外高中学生活,有益于更深入了解居住国的文化。
c. 出国读本科,相对于读高中,思想会更成熟,更能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相比国内学生,也由于在居住国本科教育的严格训练,更容易受到教授的推荐,因此,也更容易申请到名校的硕士或者博士。
d. 出国读研究生,世界观已经形成,有自己的想法、见解和清晰的目标。但该阶段出国深造的最大问题就是,更愿意呆在自己的“文化舒适区”中,降低融入当地社会的机会,而最终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停留在国内的状态。
本文节选自《留学十问 — 圈内妈妈与教育参赞的对话》一书,作者肖堰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