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有留学想法同学的建议:别把留学当目的

·“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迷信留学?”

·出国留学无所谓好坏,却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

·出国留学是手段不是目的,其意义在于赋予教育及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047d7ba80f18133f696822.jpg

留学成了“迷信”?

近日,《北美留学生日报》刊发的一篇报道引发网友共鸣。报道中,一名北京小伙闹着让家人供他出国,父母只好卖了在北京唯一的一套房子,圆了他的留学梦。然而小伙学成回国后,当年家里卖掉的那套房子,如今已经价值千万。

很多人为文中主人公的选择唏嘘,当年卖了房考托福拿Offer攻读洋文凭,回国后却发现买不起房。也有人发问,出国留学的价值是否一定要跟一套房产做对比,以物质回报为考量?

价值观因人而异,但对大多数人而言,留学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不仅要看当事人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还要看家庭的财力基础。如果上面的北京小伙的家庭还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那下文提到的想去美国念硕士的小玲(化名),则属于另一种极端的情况。

四年前,小玲考取了一所还算不错的大学,大四毕业那年,小玲申请到了美国排名前100院校的硕士入学资格。跟小玲心情不同的是,考虑到未来近百万的留学费用,小玲的单亲妈妈显得有些无所适从。而小玲每每看到母亲的迟疑和忐忑,便会大发雷霆,“我们班同学都出国了,为什么我不行,为什么我们家这么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许多人而言,读完本科,然后再拿一个硕士文凭,成了一件理所应当的事。然而,为了更加“出类拔萃”,出国留学现在成了人人都想啃一口的香饽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留学早已超出了理性范畴,成了一种近乎迷信的存在。

小玲的情况并非特例。几年前,北京青年小蔡(化名)说服爸妈送他到澳大利亚留学,四年本科花费不低,好在小蔡的双亲还付得起这笔费用。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从澳大利亚学成归来后,小蔡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进入职场,为自己将来的生活谋划打拼,而是整天宅在家混沌度日。父母及家人反复劝说,他仍旧不想工作。

几个月前,突然“猛醒”的小蔡表示要走出家门,想去澳大利亚继续读书,但这一想法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在他的父母看来,小蔡的这一决定其实就是“逃避现实”,是“为了出国而出国”。
 
mp40947532_1447203131895_1_th.jpeg

留学只是一把钥匙

出国留学无所谓好坏,却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八十年代,国家开放自费留学,当时自费出国的最大困难是“经济担保”,也因此,一开始多是家庭经济情况还不错的学生越洋念书。不过,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国人经济条件的提升,出国不再那么遥不可及,近年来,中产家庭的孩子出国念书早已成了寻常事。

加拿大籍华人朱凡是较早关注国内低龄留学生的学者,曾先后出版《中学就去加拿大》、《轻松留学加拿大》和《带你走进加拿大中学》三本指导中国学生去加拿大留学的作品,多次受邀开展关于低龄留学规划的讲座。

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和一名留学业内专家,他告诉《青年参考》,每个人内心可能都有想出国的念头,这并不是因为国外有多好;很大程度上,父母不甘心让孩子囿于原地的心态也是重要因素。但事实上,并非人人都适合出国读书。

“出国留学是一场能力大测试,难度不亚于中考或高考,而且这场考试需要孩子和父母一同作战,共同应对。”在朱凡看来,父母得先捋一捋自己的经济能力,然后和孩子沟通,你和孩子的意见是否达成一致?这关系到出国后亲子沟通是否顺畅,最后就是选择了——哪个国家的哪所学校最适合自家孩子,这需要父母提前做很多功课。

“对学生而言,出国留学这份考卷是对他全面综合能力的测验,首先是适应能力,即使是家长,身处陌生的环境也会有不适感,更何况是孩子。远离亲人朋友,再加上学习压力,孩子内心的孤独和迷茫可想而知。”自己的孩子留学加拿大前,朱凡反复引导她“对新环境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只有先接纳别人,别人才会接纳你”。

适应能力是每个学生都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低龄留学生,家长更需要多操心。

跟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应该“学好外语再出国”不同,朱凡表示“母语也很重要”,“用母语学习都困难的孩子,用外语读书就会好吗”。他坚持让自己的三个孩子“学好中文再出国”。

在北京生活的黎姓妈妈是一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前年,她跟丈夫反复思量后,送孩子到美国就读。跟最初预想不同的是,夫妇俩高估了孩子在国外的自律和生活能力,抵达美国不到一个月,儿子就出现情绪低落、不合群甚至抑郁症状。为了孩子能得到全方面的照看,黎女士跑到美国,为孩子更换了寄宿家庭,但好景不长,儿子又开始出现厌学甚至逃学现象,学校老师为此打来越洋电话,要求双亲多加照顾。

接过老师电话的黎女士,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数月前,她在一次线下留学家长分享会上说出了自己的故事。“既然出去了,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其实都不是问题,关键是还有很多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文化差异和孩子的自律能力等,中国父母其实是全天下最焦虑、最望子成龙的父母,而我们的孩子都有潜质成为雄鹰,但前提是羽翼已丰,在翅膀还没长好的情况下匆忙‘推出去’,往往要遇到更多挫折。”

朱凡表示,自律能力不是死读书,拥有自律能力的学生往往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主学习。留学不是目的,它更像一把钥匙,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更多的可能性,这是出国念书的最大魅力。
 
20160822_14719026581897.jpg

作选择的能力最重要

“我们活在一个比较功利的社会,出名要趁早,留学也要趁早,人生最失败的事情就是输在起跑线上,但实际上,出国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的职业规划、自己的人生抱负、经济承受能力……不一而足。”

现在英国读书的Melody曾在新东方工作数年,在她看来,理想是个很有深度的词,一时兴起的“理想”只是念头或是想法,很难支撑你走完未来的路,挺过未来的困难和险阻。应该把留学理想放进人生的坐标系中来考量,只有这样,之后的申请过程才能变得理性。在留学这件事上,如果稀里糊涂出去,可能需要用一生为之买单。

Melody对《青年参考》提到自己本科时的一位男同学,现在英国某TOP5院校就读。大三结束的暑假,其他学生都在准备考研或找工作,这名同学却飞去国外“考察”各大院校,并不急于考托福、递申请。彼时的Melody只是感慨这位同学家境真好,但数年后Melody站在异乡土地上时,她才真正明白那位同学的过人之处——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提前一年实地考察,去弄清那里的环境是否适合他,是否能满足他的需要。“一般人可能没有他的经济条件,但我们同样必须搞清几件事情,首先是你想通过留学获得什么,然后是想明白你目前处在什么样的坐标上,最后是你愿意付出怎样的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有句话说得好,“我们面临各种选择,我们总希望多收集信息、少走弯路,而人生终究是一场布朗运动,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机缘巧合迫使你做了一个选择,这时,最重要的不是选择,而是你能做哪些事情,能让你的选择成功。”

和创留学的咨询师小可对《青年参考》表示,留学申请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留学咨询师最喜欢接手的,是那些能够清楚认识自身优势并有着明确目标的人,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申请者是形形色色的,很多人的想法有些不切合实际,仅凭同学或亲友介绍就匆忙决定自己要申请哪所学校。

“比如我曾经接触过的某个学生,最开始他要申请教育,后来想学传媒,然后又转到心理,最后百般思量下选了经济,几个月下来,不但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各种周折,让人颇为无奈。”小可表示。

必须看到,那个海归身份还有着沉甸甸分量、亮闪闪光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海归面临的压力和国内毕业生相差无几,而且大部分海归都缺乏对未来职业的合理规划,在职场上屡屡碰壁。

困惑也好,纠结也罢,最关键的是我们没必要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一张海外文凭上。有意愿且有能力出国,肯定是好的;但如果在模棱两可中匆忙决定出国,甚至要为此倾尽家中所有,最好三思而后行。
 
canada-study.jpg

 
 
来源:青年参考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