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成为大人,依然鄙视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但我也早就不再年轻
from:雷斯林
本文无剧透
《猜火车》是一部非常牛逼的电影。
无论你飞没飞过叶子,只要你知道“飞叶子”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就一定会喜欢它。
不仅仅是因为里面有这样牛逼的镜头,在苏格兰最肮脏的厕所下面藏着全世界最干净的海。
也不仅仅因为这电影被全英国的专家认为有诱导年轻人吸毒的嫌疑,它把关于吸毒的每一个细节都拍了出来,从吸毒的手法到吸毒之后的感觉,甚至连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一股脑全拍了出来,号称吸毒者的百科全书。
更多的在于,这电影的主角全部都是恶贯满盈的小混球,他们贩毒,吸毒,滥交,偷盗,勒索,甚至对朋友也无情背叛,无恶不作。
在你还在担心明天的期末考试或者谈个恋爱都战战兢兢的时候,他们正在一个阴暗的小房子里,享受无政府状态下的极乐世界——就是这样最后他们也没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是在空虚的路上越走越远。
但导演并没有像其他电影那样带着道德高地的批判来拍这部电影。而是将每一个朋克青年的经历,幻想全部如实地记录下来,然后说了一个没有道德高地,没有最终审判,没有婆婆妈妈的正能量冲突,单纯只是牛逼的故事。
因为每一个接触到那种文化的人,一定都曾像这电影里的几个主角一样,讨厌主流给我们的价值观,都曾鄙视那些傻兮兮积极向上的人生,都在看到那些千篇一律千篇一律的升职加薪,结婚生子,然后困在婚姻里走不出去的人后选择拒绝选择。
如果你劝他们,“除了毒品你们还可以选择生活”,就像当局为了禁毒打出的“choose life”口号一样,他们会像下面这样回答:
Choose life. Choose a job. Choose a career. Choose a family. Choose a fucking big television. Choose washing machines, cars, compact disc players and electrical tin openers. Choose good health, low cholesterol and dental insurance. Choose fixed interest mortgage repayments. Choose a starter home. Choose your friends. Choose leisurewear and matching luggage. Choose a three-piece suite on hire purchase in a range of fucking fabrics. Choose DIY and wondering who the fuck you are on a Sunday morning. Choose sitting on that couch watching mind-numbing, spirit-crushing game shows, stuffing fucking junk food into your mouth. Choose rotting away at the end of it all, pishing your last in a miserable home, nothing more than an embarrassment to the selfish, fucked up brats you spawned to replace you. 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But who would I want to do a thing like that? I chose not to choose life: I chose something else.And the reasons? There are no reasons. Who need reasons when you've got heroin?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一套他妈的三件套西装。
……选择DIY,在一个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选择在沙发上看无聊透顶的节目,往口里塞垃圾食物。选择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说是最无耻的事了。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但我干嘛要做?
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
反成功本身,反消费主义,反对这个商业社会。
就像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纪录片说的那样。
那为什么要按照大人说的那些游戏规则走?
为什么要奋斗,为什么要赚钱升职买房子?
为什么要做本来就不属于我的梦的美国梦?
我们暂时不想考虑那些有的没的,也不想考虑那些大车子大房子,精致世界里的精致生活。我们只想在自己的小世里享受当下,享受过了今天就没明天,世界末日一般的日子。
——颓废吧?不正能量吧?但这就是我们年轻时或多或少都会想的问题。
说实话,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世界大战可以经历,也没有经济大萧条可以恐慌,我们至今大部分人目标渺茫, 没有信仰。如果你随便拉出一个年轻人,问他经历过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十有八九会告诉你是分手。
打开电视机,电影看看,发现他们整天说的还是亲情爱情友情,被消费主义不断包装的爱情亲情友情,散发着腐朽的酸臭味。
但哪个少年又不想经历一点真正硬派的东西,不想真正青春,真正叛逆一回呢?
那就是《猜火车》了。
电影里没有带着酸臭味爱情,没有犹豫,没有青涩,没有梦想,只有日复一日的躁动青春,只有每个男人看了都想上的女人和每个人看了都想逃离的生活,只有强节奏IGGY POP《LUST FOR LIFE》,还有一大群动机纯粹,生活纯粹,感情纯粹的人。
这样真诚的记录的态度,加上导演本身对这种文化的了解,配上牛逼的剪辑,以及最牛逼的英伦摇滚,就组成了这部牛逼闪闪的电影——《猜火车》。
我看《猜火车1》的时候才刚上大学。
那时候老师每天和我们说他职业路上的事情,周围的学霸同学每天奔波于许多有用的证件补习班说以后有用,爸妈也让我早点考点证以后就业用得到,还有很多同学在拼了命想往学生会挤,为此进行可笑的勾心斗角,上演一出出大戏。
而我每天只想玩游戏,听没用的讲座,在图书馆看小说,在老师吹嘘人情世故的时候我就在课上写诗,最后写成了一部给自己看的诗集,在地下社团看禁片,看《颐和园》,看《活着》,看《鬼子来了》,还有很多我已经忘了名字的独立导演拍的地下作品。
我那时候想永远不要工作,想牛逼的组个乐队,想学生会里的熙熙攘攘的,都是可悲的大人,想反抗,想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我从小就是这样想的,从来都对好好活着那一套嗤之以鼻。
所以那时候看到《猜火车》这样一部电影,感觉说的就是自己。只不过我比他们多上了几年学,成绩比他们好很多,玩得也没他们疯,但我自以为我的反抗精神和他们是一样的,所以那会儿一遍又一遍的看这电影。
那时候我一无所有,只会念海子的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但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最牛逼的,就是无限宇宙之王,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无比自由。
但每一个真的选择那样生活,在朋克文化里浸淫太久,组乐队,犯罪,没有道德,没有明天,每天“牛逼”地生活的人,一定也会对自己现在浑浑噩噩的生活充满质疑,一样会空虚,一样会迷茫,一样会想。
“既然除了好好生活我什么都尝试过了,那为什么我不去试着好好生活呢?”
“既然生活永远都不会变好,那我们为什么不试着和生活和解一下呢?”
这在《猜火车1》的结尾有提到,但到了时隔20年的《猜火车2》,导演Danny Boyle直接就说了一个关于和解的故事。
昨天上影节午夜场的《猜火车2》,犹豫再三还是跑去看了,虽然是凌晨的电影,上千人的大影院(剧院)还是座无虚席,虽然字幕错乱但似乎来的每个人都听得懂英语,或者说根本不需要懂台词,大家该笑的时候笑,该叫的时候叫,没有人玩手机,没有人交谈,气氛非常好。
电影结束以后全场鼓掌一分钟,来看的人大多和我年龄相仿,离场的路上,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开心的笑容,真的是非常好的一次观影体验。
电影具体说了啥我就不剧透了,总之是原班人马二十年后重聚的故事。电影里的人,一个一个和自己,和当年那个爱丁堡少年和解,和自己的生活和解,不再愤怒,但依然热泪盈眶。
虽然我们和他们一样,依然厌恶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依然不被正能量小天使理解,依然没办法心安理得地当个大人。
但我们都老了,早就不是少年了,也是时候和生活和解了。
电影里,像上面那段“CHOOSE LIFE”的段落更新了,变成了主角把妹的工具。但主角越说越激动,最后变成了一长段他自己也不相信但很想去相信的句子。
本来“choose life”的段落是对消费主义的讽刺,是对其实自己也不知如何生活的现代人,明明被商品社会操纵者,推动着,却还要居高临下地教育“问题少年”的反讽和反抗。
说是“choose life”,其实是想拒绝选择。
但在二十年后的《猜火车2》,曾经那些信誓旦旦决定不要被左右的观影青年们,其实大多都已经妥协了。
我是凌晨一点回家的路上才想到这个问题的。
第一次看《猜火车》的时候,我全身上下只穿着一条裤衩和一件路边28块买的沙滩短裤,窝在很小的宿舍床上看完了他们叛逆年轻的故事,看得热血沸腾。
那是一个夏天,宿舍没有空调,顶楼,汗流浃背地整宿难眠。
而昨天看完《猜火车2》,我用滴滴叫了辆宝马回家,然后依次放下fendi的背包,脱下VISVIM的鞋,TOMMY HILFIGER的衬衣,evisu的短裤,万宝龙的手表,重新赤条条地钻进自己的被窝。
然后在空调房里,三分钟不到就睡着了。
是的,我也选择了生活。
本文无剧透
《猜火车》是一部非常牛逼的电影。
无论你飞没飞过叶子,只要你知道“飞叶子”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就一定会喜欢它。
不仅仅是因为里面有这样牛逼的镜头,在苏格兰最肮脏的厕所下面藏着全世界最干净的海。
也不仅仅因为这电影被全英国的专家认为有诱导年轻人吸毒的嫌疑,它把关于吸毒的每一个细节都拍了出来,从吸毒的手法到吸毒之后的感觉,甚至连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一股脑全拍了出来,号称吸毒者的百科全书。
只是这种幻觉不一定是美好的
更多的在于,这电影的主角全部都是恶贯满盈的小混球,他们贩毒,吸毒,滥交,偷盗,勒索,甚至对朋友也无情背叛,无恶不作。
在你还在担心明天的期末考试或者谈个恋爱都战战兢兢的时候,他们正在一个阴暗的小房子里,享受无政府状态下的极乐世界——就是这样最后他们也没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是在空虚的路上越走越远。
但导演并没有像其他电影那样带着道德高地的批判来拍这部电影。而是将每一个朋克青年的经历,幻想全部如实地记录下来,然后说了一个没有道德高地,没有最终审判,没有婆婆妈妈的正能量冲突,单纯只是牛逼的故事。
因为每一个接触到那种文化的人,一定都曾像这电影里的几个主角一样,讨厌主流给我们的价值观,都曾鄙视那些傻兮兮积极向上的人生,都在看到那些千篇一律千篇一律的升职加薪,结婚生子,然后困在婚姻里走不出去的人后选择拒绝选择。
如果你劝他们,“除了毒品你们还可以选择生活”,就像当局为了禁毒打出的“choose life”口号一样,他们会像下面这样回答:
Choose life. Choose a job. Choose a career. Choose a family. Choose a fucking big television. Choose washing machines, cars, compact disc players and electrical tin openers. Choose good health, low cholesterol and dental insurance. Choose fixed interest mortgage repayments. Choose a starter home. Choose your friends. Choose leisurewear and matching luggage. Choose a three-piece suite on hire purchase in a range of fucking fabrics. Choose DIY and wondering who the fuck you are on a Sunday morning. Choose sitting on that couch watching mind-numbing, spirit-crushing game shows, stuffing fucking junk food into your mouth. Choose rotting away at the end of it all, pishing your last in a miserable home, nothing more than an embarrassment to the selfish, fucked up brats you spawned to replace you. 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But who would I want to do a thing like that? I chose not to choose life: I chose something else.And the reasons? There are no reasons. Who need reasons when you've got heroin?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一套他妈的三件套西装。
……选择DIY,在一个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选择在沙发上看无聊透顶的节目,往口里塞垃圾食物。选择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说是最无耻的事了。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但我干嘛要做?
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
反成功本身,反消费主义,反对这个商业社会。
就像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纪录片说的那样。
那为什么要按照大人说的那些游戏规则走?
为什么要奋斗,为什么要赚钱升职买房子?
为什么要做本来就不属于我的梦的美国梦?
我们暂时不想考虑那些有的没的,也不想考虑那些大车子大房子,精致世界里的精致生活。我们只想在自己的小世里享受当下,享受过了今天就没明天,世界末日一般的日子。
——颓废吧?不正能量吧?但这就是我们年轻时或多或少都会想的问题。
说实话,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世界大战可以经历,也没有经济大萧条可以恐慌,我们至今大部分人目标渺茫, 没有信仰。如果你随便拉出一个年轻人,问他经历过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十有八九会告诉你是分手。
打开电视机,电影看看,发现他们整天说的还是亲情爱情友情,被消费主义不断包装的爱情亲情友情,散发着腐朽的酸臭味。
但哪个少年又不想经历一点真正硬派的东西,不想真正青春,真正叛逆一回呢?
那就是《猜火车》了。
电影里没有带着酸臭味爱情,没有犹豫,没有青涩,没有梦想,只有日复一日的躁动青春,只有每个男人看了都想上的女人和每个人看了都想逃离的生活,只有强节奏IGGY POP《LUST FOR LIFE》,还有一大群动机纯粹,生活纯粹,感情纯粹的人。
这样真诚的记录的态度,加上导演本身对这种文化的了解,配上牛逼的剪辑,以及最牛逼的英伦摇滚,就组成了这部牛逼闪闪的电影——《猜火车》。
我看《猜火车1》的时候才刚上大学。
那时候老师每天和我们说他职业路上的事情,周围的学霸同学每天奔波于许多有用的证件补习班说以后有用,爸妈也让我早点考点证以后就业用得到,还有很多同学在拼了命想往学生会挤,为此进行可笑的勾心斗角,上演一出出大戏。
而我每天只想玩游戏,听没用的讲座,在图书馆看小说,在老师吹嘘人情世故的时候我就在课上写诗,最后写成了一部给自己看的诗集,在地下社团看禁片,看《颐和园》,看《活着》,看《鬼子来了》,还有很多我已经忘了名字的独立导演拍的地下作品。
我那时候想永远不要工作,想牛逼的组个乐队,想学生会里的熙熙攘攘的,都是可悲的大人,想反抗,想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我从小就是这样想的,从来都对好好活着那一套嗤之以鼻。
所以那时候看到《猜火车》这样一部电影,感觉说的就是自己。只不过我比他们多上了几年学,成绩比他们好很多,玩得也没他们疯,但我自以为我的反抗精神和他们是一样的,所以那会儿一遍又一遍的看这电影。
那时候我一无所有,只会念海子的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但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最牛逼的,就是无限宇宙之王,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无比自由。
但每一个真的选择那样生活,在朋克文化里浸淫太久,组乐队,犯罪,没有道德,没有明天,每天“牛逼”地生活的人,一定也会对自己现在浑浑噩噩的生活充满质疑,一样会空虚,一样会迷茫,一样会想。
“既然除了好好生活我什么都尝试过了,那为什么我不去试着好好生活呢?”
“既然生活永远都不会变好,那我们为什么不试着和生活和解一下呢?”
这在《猜火车1》的结尾有提到,但到了时隔20年的《猜火车2》,导演Danny Boyle直接就说了一个关于和解的故事。
昨天上影节午夜场的《猜火车2》,犹豫再三还是跑去看了,虽然是凌晨的电影,上千人的大影院(剧院)还是座无虚席,虽然字幕错乱但似乎来的每个人都听得懂英语,或者说根本不需要懂台词,大家该笑的时候笑,该叫的时候叫,没有人玩手机,没有人交谈,气氛非常好。
电影结束以后全场鼓掌一分钟,来看的人大多和我年龄相仿,离场的路上,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开心的笑容,真的是非常好的一次观影体验。
电影具体说了啥我就不剧透了,总之是原班人马二十年后重聚的故事。电影里的人,一个一个和自己,和当年那个爱丁堡少年和解,和自己的生活和解,不再愤怒,但依然热泪盈眶。
虽然我们和他们一样,依然厌恶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依然不被正能量小天使理解,依然没办法心安理得地当个大人。
但我们都老了,早就不是少年了,也是时候和生活和解了。
电影里,像上面那段“CHOOSE LIFE”的段落更新了,变成了主角把妹的工具。但主角越说越激动,最后变成了一长段他自己也不相信但很想去相信的句子。
本来“choose life”的段落是对消费主义的讽刺,是对其实自己也不知如何生活的现代人,明明被商品社会操纵者,推动着,却还要居高临下地教育“问题少年”的反讽和反抗。
说是“choose life”,其实是想拒绝选择。
但在二十年后的《猜火车2》,曾经那些信誓旦旦决定不要被左右的观影青年们,其实大多都已经妥协了。
我是凌晨一点回家的路上才想到这个问题的。
第一次看《猜火车》的时候,我全身上下只穿着一条裤衩和一件路边28块买的沙滩短裤,窝在很小的宿舍床上看完了他们叛逆年轻的故事,看得热血沸腾。
那是一个夏天,宿舍没有空调,顶楼,汗流浃背地整宿难眠。
而昨天看完《猜火车2》,我用滴滴叫了辆宝马回家,然后依次放下fendi的背包,脱下VISVIM的鞋,TOMMY HILFIGER的衬衣,evisu的短裤,万宝龙的手表,重新赤条条地钻进自己的被窝。
然后在空调房里,三分钟不到就睡着了。
是的,我也选择了生活。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