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与加拿大当教授,哪个更容易混?|吐个槽
编者:当今社会最流行的一个字就是“混”字。这个“混”字诙谐地表达了当代人对轻松生活的一种追求。现代社会的节奏与竞争,使得人们的生活不堪负重。国内如此,国外也如此。
如果要是成为国外大学的教授,生活会如何呢?
要成为美国/加拿大大学里的教授,你首先要有个博士头衔,如Ph.D。没它,你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成为教授。其次,你要有人脉,即能够拉到项目,找到钱。如果你找不到钱,对不起,你也不大可能获得tenure。第三,你要有关系网,这样才能发文章,如果你的文章老发不到位,会影响到你日后拉项目。
最近一次朋友聚会,谈起了一个人的太太要在美国大学当教授的故事。这里就不提名字了,记做A太太。
A太太早年毕业于国内的某大学,于1992左右到美国攻读博士,大约与1997年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就立志于要在美国大学里教书。所以拿到博士后,也不出去找工作,直接申请博士后。大约做了5~6年博士后左右,换了几个合作导师,终于有美国大学给她Offer了,让她去做AssistantProfessor(助理教授)。据说,拿到通知书的当天,她激动的流下了眼泪。 要知道,即使是助理教授,很多人都在挣!我知道就有个中国人,做博士后到今天都已经50多岁了,还没有成为助理教授呢!
拿到录取通知书不几天,她就让她的老公辞职。要知道,她老公的那份工作,虽然不是在大学,但也是一份年薪10万美元的工作。她老公没办法,只好辞职,与她一起搬家,从美国北部搬到了南部。搬家后,A太太高高兴兴地进大学上了班,其老公无奈,在当地找了合同工,年薪7万多。
A太太上班后非常努力,招收了几名学生,帮她做研究,发文章,搞得颇有些声色。因为是助理教授,这就意味着这个职位是临时的。如果在5年内升不上副教授(AssociateProfessor),合同就自动终止。在美国,你不可能在大学里做一辈子助理教授。如何升呢?一般是快到5年时,有本系的所有的正,副教授投票决定。评比的概率依学校而定,有的学校高,有的学校低,评选的标准是:科研经费,文章,和与系里其他教授们的关系。
A太太文章发的也不少,但科研经费不多,是一个硬伤。毕竟是身处他乡,人生地不熟,语言,文化都与当地人有很大差异,再加上这几年美国经济滑坡,大公司利润下降,大批人员被裁减,因此申请科研经费很难。赶上这么个时候,成为助理教授,也是够倒霉的。自己估计评选的优势不大,劣势不少,前景不太光明。
中国人在美国当教授,吃亏主要在交流上。表现有三点:
第一是中国人的语言不过关,跟印度人比差一大节,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比也差很多。其次是中国来美国读博士的,在国内就不太喜欢社会活动,基本上是书虫,社交能力差。第三是文化差异大,谈起话来,中国人讲英语结结巴巴不说,与欧美人士的共同点不多,因此坐在一起没什么可以谈的。反观印度人就不同了,与当地人谈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还伴随着眉飞色舞,难怪在美国,印度人混得普遍比中国人要强。在美国的少数民族里面,印度裔的平均收入是最高的。比中国裔的高多了。不仅是在大学里,就是在大公司里,印度人高职位的人比中国人多多了。
一旦你能评上副教授,那么你的职位就是终生的,到那时,如果你不是那种在科研的那条路上刹不住车的那种人,你就可以充分地享受生活了。
因此要在美国大学里成为教授,要过两关,第一关是要成为助理教授,这取决你的专业是否热门,你的导师/或合作伙伴是否是名人,以及你的文章的情况。总之,要过第一关,主要因素是学术上的。第二关是成为副教授,这一关不仅是要过学术关,更主要的是社会活动关。你要能拉来很多项目,很多钱,还要发表文章,还要与系里的其他教授搞好关系。因为你日后能否成为副教授,是由系里全体教授/副教授评选决定的。
美国大学教授,与其说是教书匠/科学家,不如说是项目经理。因为你要拉项目,拉钱。之后你要找人,也就是研究生帮你干活:搞实验,查资料,发展新理论,都是研究生们的活。你的任务就是督促他们按时完成任务,把文章写出来,再找个杂志发表出来,这些成果就是你下次拉项目的本钱。大学教授干的就是这个活。
那么加拿大里的大学教授呢?
加拿大大学教授,跟学校有关。有的学校与美国的相同,有的与美国的不同。我这里要说的,就是不同的那些。
B君,中东人,他特别有运气,在加拿大博士刚毕业,就拿到了一个助理教授的录取通知。当然他并没有像前面的那个A太太那样兴奋,因为B太太那一年也博士毕业了,也很想在加拿大的一个大学里教书,可惜没有工作机会,最后只能只身去美国的一家公司里工作。她的工资虽然很高,10万美圆左右,比她做助教的丈夫要高,但她还是特别不满意。她的丈夫B君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里当助理教授,年薪7万加元。
当教授比在公司里的好处是,教授有很多假期。因为一般教授的年薪是按9个月算的,因此暑假里,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度假,或到其他学校教书,捞点外快。此外每个教授每工作4~5年,就有一年的带薪假期。也就是说你可以一年呆在家里不工作,还发工资!
B君在系里特勤快,身为助理教授,但遇到系里其他教授唤他,他是随叫随到,宛如小工。脾气也特好,对学生对老师,都特别礼貌。当然,象他这样一个刚当上助理教授,又没有当过博士后的人来说,经费是一大难题。他费了牛劲,与系里其他教授合作,搞了个小题目,混了3万加元。总算解决了第一年的课题经费问题,以后每年的课题经费都不超过2万加元。
到了第5年评选的时候,照样评上了副教授。你再看他这5年来的文章,在一般杂志上,与别人合作总共就发表了2篇。与他的学生合作,在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7篇!但系里每个教授,副教授都喜欢他,所以照样评上了副教授。
C君,加拿大当地白人。早年读书,混了个学士。毕业后去到了一家美国公司里干了3年,烦了之后,回校读硕士。两年后毕业,又跑到加拿大当地的一家公司里上班。4年后,又不愿意干了,又回到加拿大大学读博士,这次是半工半读。经过6年奋战,终于搞到博士学位。由于没有编制,先是在大学里当客座教授。
客座教授是什么呢?就是只教课,不做科研,而且也不算学校的体制。客座教授的工资不高,学校按小时给钱。我知道的一个客座教授,给本科生上一门课,一个学期(四个月)给4000加元。要想养家糊口,一个学期至少要给本科生上2门课才行。这样一年三个学期下来,能挣到24000加元。这点钱,跟在修车行里小徒工的工资差不多。不过C君并不缺钱,因为他老婆是医院里的专科医生,年薪超过10万加元。等他混到助理教授时,他的大儿子已经高中毕业了。
C君不像B君那么勤快,属于比较会享受生活那一类。文章根本就没有,只是教书,而且还经常利用暑假期间出国教书。一边在国外教书,一边度假。当然了,像他这样自然也评不上副教授。但这就是加拿大与美国不同的地方,他当助理教授已经6年了,宛如终身教授一样。如果是在美国,5年内评不上副教授,就被学校给开除了。加拿大就不一样了,当多少年助理教授都没事。
看来还是在加拿大当教授“混”容易些。
來源:微信 (文章作者/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