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才懂的36种孤独: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坚持,出国真的让人长大
时 差
1. 撑不住而形成了老年人作息
2. 早晨很早醒于是起床看日出
3. “我发誓我只是想打个盹的”
4. 开学几天在上课睡着
5. 想给国内小伙伴说句话想起来他应该在睡
6. 和爸妈一个对话进行了三天
这是我来美国的第一天。
八点我就无法支撑躺下了,错过了宿舍集体活动。日后我只能凭着门上照片和名字与人打招呼,也要过几个礼拜他们才淡忘起初游戏时建立起的内部笑话。
四点醒来之后,我企图多睡一会儿,但清醒以从未有过的强度占据我。我想这或许是上帝赐我一次日出。
我摸索着去湖边,天还昏暗,我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
那是我第一只智能机。在发现原本的手机不支持美国的制式的时候,我是窃喜的。那是一个窃喜的时刻,其他的还有收到托福成绩,收到录取通知书,收到SAT成绩,按照学院的推荐购买高配电脑,购买机票,诸如此类。这些都意味着新的生活:金色的道路,玫瑰色的彼岸,和自由。
我坐在湖边的石头上看天。时间比记忆中缓慢:手机在湖边没有信号,即便有,我也不知道与谁说什么。可是天色的变化,意外地,是肉眼可见的,尤其当我低头一会儿之后忽然抬头。
我想拍照,但色彩是手机抓不住的,而我想抓住的只有色彩。我忽然明白整个日出都是我一个人的,我之所以获得它,正因为我来自另一个时区。然而在独享的满足过后,我意识到在此地的人无人清醒,清醒的人不在此地。如此一来,这份景色我无法与人分享,这个时刻我也无法与人分享。
这是无数窃喜之后第一个孤独的时刻。
异 地 恋
7. 视频到睡着
8. 写明信片写邮件写信觉得自已要成为作家了
9. 看手机太频繁以至于身边人觉得你没在意他们
10. 攒钱买机票,选课企图选出长周末或翘课强飞
11. 看到小情侣默默在内心翻白眼
12. 有时候想吵个架都不知道吵什么好了
我很久没见到他了。
视频里看不出胖瘦,神情也都像蒙了雾。他和我说他上课遇到的傲慢的中国女生,拖了又拖的德语论文,白胡子的睿智教授。我好像知道他生活中许多细节,但叙述中的细节都是断点;我深知无论我有多少补全的天赋,我终究不在他的生活里了。
共同的轨迹在过去里,于是我们聊老友,一起刷社交网站看他们的现状。姑娘A去了X国交换,和曾经高中校园里恐怕擦肩而过多次却毫无交集的少年B在一起了;少年C抉择之后去了没有姑娘D的城市,不久和相恋五年的姑娘D分手。
我们啧啧惊叹,踏上异国他乡看似只是地理上的转换,实质上,生活中未被触动的领地寥寥无几。你甚至不能通过努力保证你们在一个城市,毕竟不像祖国好大学集中在某些地方。
大家散落在世界各方,像一盘桌球。挥杆之间,几乎轻易的,人们离开无法在一起的人;更轻易的,他们在身边找到安慰。而坚守的人,像被卡在桌面的坑洼里,时常显得不合时宜。
最轻的孤独,是我搬家的时候,怕麻烦别人而自己拖好几个大箱子,磕到腿上都是青的,视频埋怨你不在身边而你感到无奈,是我在图书馆一个人学习的时候邻桌少年给对面的姑娘带上酸奶。
深一些的孤独,是我搬完家觉得不过如此而已,是我在白日的充实里感到什么也不缺,是我夜里醒来只有空虚却不再想念。
更深的,是我们终于见面,我看着你的脸,得用理智告诉自己你是谁,我们为什么在这里。你就走在前面,我却觉得除了那寥寥几步的距离,我还在滞后于你的时间里。
是我在新朋友问我“So you have any advice for long distance?”的时候,我笑着说:“Yes, I do. Don’t.”
班 集 体
13. 一个人写作业
14. 忘了作业是啥于是写邮件问老师
15. 课表原因一个人吃饭或只来得及抓个三明治吃
16. 在喝酒跳舞的时候,其实只想喝酒说话
17. 一起玩的是一起上课的朋友于是换了新的朋友
18. 觉得任何人都不理所应当帮你,于是不敢求助
父母总告诉我他们大学时如何全班一起喝酒聊天,甚至带上年轻的辅导员。年轻人有荒唐又可爱,喝了理想的酒,醉到眼镜碎在路边,醉到几个人抬着最醉的回宿舍。
“可是你们没有'全班'这个东西啊。”他们总这样遗憾地补充,“虽然说起来,班集体是某种强迫,你没得选择就得每天和这群人一起上课,参加活动。可我觉得也挺好的啊,很有归属感,也建立了很多很深的联系。”
留学生活里,“选择”使我们与一群人一起上某一节课,与另一群人一起上另一节,与一群人一起做某个活动,另一群人,另一个活动。或许在每时每刻,我们都做着最优的选择,最想做的事,但要与一个人建立深刻的联系却需要太多额外的努力。
尤其是一些小伙伴和我一样选了不太热门的专业,课表与大多数人错开,学习的性质大多是独自读书、写字,甚至没有“一起写作业”这样的社交机会。读到拍案叫绝的段落,不像高中时可以回头问身后少年“你看到这段了没?卧槽太牛逼!”而只能仰头闭眼,接受这无奈的独享。
“没有班集体”带来的除了“没有自然而然在一起玩的人”的事实,更切肤的是“我默认是一个人”的意识。在即使强迫的“集体”里,我们进入了沉默的契约,从而获得了某种理所应当。我可以问我上铺的姑娘能不能帮我带两只小笼包,因为我会帮她扫地;我半夜起来帮她煮过面,所以我感冒可以指望她给我煮碗姜汤。这未必意味着,集体里的人有更多的好意,只是集体的缺失导向了对彼此好意的难以确定;我们像那些不能交流的囚徒,怕交浅言深。
想 家
19. 想吃火锅
20. 想吃麻辣烫
21. 想吃麻辣香锅
22. 想吃麻辣小龙虾
23. 每天刷亚米网物流,上个还没到就买下一单
24. 想看中文书,《最小说》也可以
“所谓思乡,不过是寂寞的肠胃;所谓忧愁,不过是久不食辣。”
胃在许多时候比心敏感多了。我总是半夜想家,想麻辣烫麻辣香锅小龙虾,甚至一盘皮蛋豆腐。而在现实中,常常用来聊作慰藉的是一包辛拉面,勤劳的时候会打一只蛋。P先生告诉我他买过一百种方便面,已经深谙不同方便面之间调料包的最优配比。J先生曾经在还有一个月回国的课上写了满满一张A4纸回国之后要吃的东西。
精神食粮也一样,我曾经在京东买了十本中文书,并用贵于书本身的运费,等待数周迎来那几本漂洋过海的食粮。“想读中文,想手里捧着实实在在的、中文的书,kindle不行。”
但是不是我一个人,很多朋友回国之后,看着满眼的食物,反而不想吃了,更别提读书哈哈。
文化差异
25. 并没有听懂小伙伴的笑话
26. 并不是很清楚他们提到的明星是谁
27. 自己没有讲笑话但是大家笑了,说“你真可爱”
28. 想到个惨绝人寰的笑话但并不能翻译成英文
29. 不清楚“合适”的定义,怕说错话
30. 不清楚“融入”和“迎合”的界限
我大概自我意识太重,在觉得情况不太对的时候,脑子里总是闪过“我是不是说错了什么?我之所以会说错,是因为我英文不够好,还是因为我来自东方文明,还是因为我是个亚裔,还是因为我是个中国人——还是只是因为我是我?”太经常了, 我怕他们使用不同的规则,一样的语言我和他们有不同的理解——我怕我做错了事还毫不自觉。
很多时候,我努力不要让自己把“自己是个外来人”这件事看得太重。很爱人类的我,虽知道无法苛求他人来了解我,但理想中自然希望在任何标签之前,人们互相视作“人类”,把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体去了解。 我希望大家不要手持刻板印象,于是在认识我之前就预设我是“又一个亚洲女孩儿”。
但我越发意识到,虽然我不认同以刻板印象来先入为主地对人打标签,因为那是对“个体性”和“人作为人”的抹灭;但我的身份,即我是一个亚洲姑娘,我生长于中国,前十八年使用中文、阅读中文,在我身上有无法否认的痕迹,影响着我的词汇、我的思维,甚至我的感受。
我去过很多次心理咨询,我的医师是一个中年白人女性。她在听我叙述之后,会对我说:“啊,那一定是太艰难了。我知道,你经历了很困难的事情——你考虑退几门课么?”她带着疏远的、专业的“理解”;而这无法理解, 除了我们年龄、经历的差别,大概也无法避免地,因为她不是一个中国姑娘。
每种语言里有每种语言特有的哀愁。在你平平常常、轻轻松松地说着话的时候,你以为你说的只有你的故事,其实在语言的缝隙里,是你祖先的漂泊、战争、耕种和生老病死。
在异乡,意味着你想尝试被理解,得从头开始解释。
你抬头看月亮,想到春江花月夜,你说“江月年年只相似”,身边人大概明白了是关于人世短暂,关于变幻无定,甚至他们也一样,他们的祖先也追寻人生的意义,也感慨mortality,但在相同之上终是不同的。
与家的距离
31. 有的词想不起来中文,有的词想不起来英文
32. 父母看起来好像一下子老了
33. 父母说“留个学了不起,基本的东西都丢了”
34. 开始使用一种新的语言-与“中/英”差别无关
35. 感到在建立某种边界而家人和故土在挑战它
36. 在国外那么想回家,回家后却常暗暗想回学校
回国两周后,父亲对我说:“刚回来那几天,你做什么我都看你不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回国前,G老师对我们说,第一年暑假离开S校回国的时候,身边人会恨你们的。
大家都感觉到了。我们开始使用某种不同的语言,开始对一些事无法理解,还沾染了某种固执。
最明显的,大概是一种距离感。家人谈起谁大龄未婚,要给张罗相亲,我会想“这是她自己的事”;被询问收到的包裹里是什么,我会想“这是我自己的事”。母亲说并非如此,那些是作为家人的关心,我说“她如果想要帮忙找人相亲,并且求助,那找就是了;但是她没有要求,而且很明显地,家人找的与她想要的几乎必然不能一致。我觉得有其他表达关心的方法,未必要是这种效率不高的形式。”
这些都是小事,但我意识到,正如前十八年的经历影响我,这三年的经历也影响我。这使得我在此处在彼处都成了异乡人,并无法挽回。
上面列了三十六种留学的孤独,但没有一种是留学“制造”的。留学并不制造任何一种孤独,只是让原本就存在的孤独明确无疑而已。它只是使你在更多时候无法借助于熟悉的东西来去除不安,借助物理的陪伴来减轻沉重,或借助语言的相似来聊作理解。这或许是一个误会的解除:离别不发生在死亡,而发生在出生;孤独从“存在”开始。
但并不那么悲观的。在这样的“明确无疑”下,建立联系恢复其原本样子,即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知道任何人并不能理解任何人,任何人并不能使任何人脱离孤独,但我仍克服怕被拒绝的焦虑,克服无法将友谊视作理所应当的愧疚,克服彼此错位的忙碌,来与你成为朋友。这是很值得珍惜的呀 :3
来源:王逸然,Stoooges三士渡教育,微信号:StooogesEducation
1 个评论
一个人越来越独 过得越来越不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