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 Jordan走过30年,你们最喜欢的AJ都是他设计的
上周,一代传奇巨星“飞人”迈克尔·乔丹来到上海,此行是为了庆祝Air Jordan——这个耐克旗下以他本人命名的最著名系列品牌成立30周年。
这天晚上,我的朋友圈被刷屏。庆祝活动群星云集,艺术家Michael Lau、设计师藤原浩、陈建州和范玮琪夫妇、EXO成员张艺兴、潘玮柏、吴尊、刘翔、李娜、王大雷悉数到场,但或许,这是他们曝光在公众面前却存在感最弱的一次,朋友圈里疯传的文章里讨论的只有一个名字“Jordan”,著名篮球评论员苏群《乔丹的30年,我们的20年》中的一句话可以当晚代表大多数人的心情:
“大神走上球场,站到场地中央,全场山呼海啸,我眼巴巴看着,竟然忘记了鼓掌……”
创始于1985年的Jordan Brand,如今已到而立之年,但火热程度只增不减,你周围总有那么几个朋友希望着早日能集齐AJ的所有款。2014年,Air Jordan 的销售额达到了 26 亿美元,在北美篮球鞋市场的份额高达58%。除了飞人永不暗淡的光环,AJ的成功还和另一个名字密不可分——传奇设计师Tinker Hatfield。
AJ30周年活动当晚,Tinker Hatfield 与 Michael Jordan对谈
Tinker Hatfield的代表作品包括Air Max 1,及Air Jordan 3到Air Jordan 16。虽然他并没有设计Air Jordan系列球鞋中的每一双,但毫无疑问,他的设计作品在Air Jordan这个被视为运动鞋设计水平顶峰的系列中绝对占据了标志性的地位,换句话说,今天AJ迷们奉为经典的款式都出自Tinker Hatfield之手。
Tinker Hatfield现年63岁,1998年曾入选福布斯杂志评选的“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位设计师”。Tinker师从传奇田径教练兼耐克公司创始人之一Bill Bowerman。他年少时曾是一名撑杆跳运用员,在1976年美国奥运会预选赛上获得过撑杆跳第六名的成绩。大学他选择了建筑学,作为一个专业建筑师出身的设计师,他不拘一格善于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采撷灵感,融入运动鞋的设计中,例如他Air Max 1的灵感来自博物馆的建筑,Jordan 5代的灵感来自喷气式战斗机,而Jordan 11的灵感来自于割草机。
篇幅所限,今天只来回顾Tinker Hatfield在AJ系列中里程碑式的三个设计作品:
Air Jordan 3:飞人系列辉煌的开始
Air Jordan 3 Retro - "Fire Red"
Air Jordan 3是耐克乔丹系列的第三款正代篮球鞋,诞生于1987年,这款鞋以鞋面上大量的爆裂纹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后掌可视气垫而著称。必须要说的是,Air Jordan 3对于Air Jordan品牌和乔丹本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研发Air Jordan 3的时候,时任AirJordan系列的首席设计师皮特·莫尔(Peter Moore)和带乔丹与Nike与签约的斯特拉塞突然宣布辞职,他们准备另立门户,建立一个名为“范·格拉克”(Van Grack)的公司,他们试图把乔丹一起带走,全力打造一个只属于乔丹的品牌,并成为乔丹的全职代表,不仅在球鞋方面,还将代理乔丹其他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范·格拉克和Nike争夺乔丹的战斗被业内比喻成“商界第三次世界大战”。
初出茅庐的设计师Tinker Hatfield临危受命,接手了Air Jordan 3的设计工作,此时对于Nike来说,Air Jordan 3是留住去意已决的乔丹最后的武器。此前的Air Jordan 1相当于Air Force1的“色彩升级版”,Air Jordan2则是在意大利设计完成的,Tinker没有太多的交接时间,也没有任何可以参考和继承的东西。
与AJ前两代设计师不同的是,Tinker邀请乔丹参与到了球鞋的设计和研发工作中来,按照乔丹的想法和建议去设计这双乔丹鞋。Air Jordan前两代球鞋都是高帮的,乔丹提出Air Jordan3可以略微降低鞋帮高度,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又能提升灵活性。在研发过程中,两个人都对一种仿大象皮的材料很感兴趣,这就是后来经久不衰的“爆裂纹”。
AJ3 中底配置方面采用了前掌Air Sole +后掌可视Air Sole的设计,气垫由前两代的仅后掌,扩充到了前掌部位,缓震保护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升级。
Air Jordan 3 设计手稿
AJ3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之中的经典,还因为这是Jumpman Logo首次登陆 Air Jordan 球鞋。Tinker去除了鞋面上所有的Nike标志,第一次大胆采用现在已经闻名世界的Jumpman Logo。在AirJordan I 系列上,Jumpman的照片只是作为标签挂在鞋边。当AJ 3 的成品出现在乔丹面前时,乔丹眼前一亮,印在鞋舌上大而漂亮的红色Jumpman Logo让他爱上了它。没过多久,乔丹宣布继续与Nike合作。
在穿着AJ 3的NBA1987-1988赛季,乔丹收获了常规赛MVP、全明星赛MVP、常规赛得分王以及第二次扣篮大赛冠军的头衔。
Air Jordan 6:飞人的总冠军战靴
在设计 Air Jordan 6 之前,Tinker与乔丹进行了一次交流,乔丹希望鞋面不要有过多的修饰,尽量简洁一些,于是简单实用也就成为了6代设计的新思路。
Air Jordan 6
为了更方便的穿脱,Tinker在6代的鞋舌上挖了两个洞,手放在那儿可以找到借力点,这个鞋舌从正面看去很像个面具人,所以人们一般称呼6代的鞋舌为面具人鞋舌。为了保证球鞋外观的协调性,Tinker又在球鞋后跟部位安装了一个塑料提手,就像是运动轿车上的扰流板一样,非常实用。另外,乔丹提出希望鞋跟标签可以固定住,以防摩擦他跟腱,于是AJ 6 成为了第一款在鞋跟部位采用模塑结构的球鞋。同时,Tinker最后还将飞人的球衣号码“23”应用在了鞋面设计当中。
在中底配置方面,虽然同样延续了之前几代产品采用的可见式AirSole气垫,但Tinker将后掌air的气垫容积缩小,目的是在提供足够缓震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气垫的响应速度;在外底方面,Tinker将纹路改为了凹点式,希望利用自身的压缩和形变来增强抓地效果;水晶底的密度有所增加,改善了AJ 5 鞋底容易积灰从而使鞋底变滑的问题,增强了外底的耐磨度。
1991年季后赛,乔丹穿着AJ 6击败了连续三年压制他们的底特律活塞队,登顶东部冠军。随后在NBA总决赛中4:1淘汰魔术师约翰逊领衔的湖人队,首度捧得奥布莱恩杯,Air Jordan 6 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总冠军战靴。
Air Jordan 11: Tinker本人最满意的设计
Air Jordan11是整个SNEAKER历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发售于1996年。乔丹本人曾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的表达过自己对11代的情有独钟,Tinker在媒体采访中也曾表示,Air Jordan11是他最满意的作品。
Air Jordan 11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AJ 11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割草机外壳。Tinker在一次采访中曾着这样回忆他设计AJ 11的经历:
(灵感真的来自)一台手推式割草机,设计得非常漂亮,它确实为设计Jordan 11代提供了重要的灵感,因为割草机必须要足够强悍。你要把它推过草地,可能会撞上房屋,可能会撞上篱笆,所以割草机的四周边缘必须结实耐用。而上方可能并不会受到这种强烈的撞击,所以可以设计得更有乐趣,这就是那台割草机设计的特点。
然后我发现了高级的漆皮,这种材料不只闪亮,同时也强韧耐磨富有韧性不怕刮擦不会破裂。它使我想起了那台割草机的设计,底部的边缘应该足够结实,适应各种情况。我决定了使用这种漆皮作为鞋边缘的材料,这样鞋子也会同样结实。漆皮确实是一种性能优秀,特别适合篮球鞋的材料,不过人们更注意的是我使篮球鞋闪闪发亮,因为这种材料太惹眼了。我把设计图拿给Michael看,他头一句话就是“太棒了,这才是我要的东西,你太棒了。”
实际上,Tinker在设计AJ 11的时候并不能确定飞人是否会穿着这双篮球鞋,当时正是乔丹离开NBA,AJ 9 刚刚成为了飞人没有在篮球场上穿过的另类,乔丹本人也并不喜欢10代,即使在后来回归赛场,那双鞋仍然没能成为他的一部分。
AJ 11是篮球鞋历史上第一双采用了漆皮设计的作品,它使得球鞋不易被拉抻,鞋面的尼龙材质彻底减轻了整体负重,Tinker团队在鞋底加入了全掌纤维碳板,用以防止球鞋扭曲和快速校正鞋底的功效,这个曾用于橄榄球鞋的设计还能给后卫们提供了更快的启动速度。碳纤维承托板成为了日后顶级篮球鞋的标志。搭配晶莹剔透的水晶底,AJ11的鞋底成为了无可替代的经典。
1995—1996赛季,乔丹穿着AJ11 率领球队获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72胜10负的NBA历史最佳战绩,总决赛4:2击败了超音速队,获得职业生涯的第四冠。那年乔丹将常规赛MVP,全明星赛MVP,总决赛MVP三项MVP奖杯统统收入囊中,第八次荣登得分王的宝座。
又一次在压力之下,Tinker的设计成为了经典。Air Jordan 11在国内外Sneaker的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每次复刻版发售,定遭哄抢,美国德州还发生过为了抢劫Air Jordan 11“Bred”的枪击血案。
在Air Jordan系列之外,Tinker还有许多经典的球鞋设计作品,还有国外网站专门盘点过Tinker最优秀的10个“非Air Jordan”设计。包括Air Huarache Flight、Air Max 1、Air Trainer 1,不得不提的还有1989年的电影《回到未来2》中Michael J. Fox 扮演的MartyMcFly脚下的那双能自动锁紧鞋带的Air Mag。
作者:水原瓜子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28267/1.html